縫機專業市場期待四大提升
區域商機漸成勢
傳統市場漸成形
新興市場借力起勢
作為世界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國,我國縫機的年產量占到了世界縫機總產量的八成以上。面對如此眾多的產品,市場通路問題就顯得就尤為重要。而專業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
今天,身兼“聯通制造企業和用戶的重要平臺”、“實現產品到利潤的直接‘推手’”等多種身份的專業市場,在縫機產業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傳統市場漸成形
新興市場借力起勢
20世紀90年代,國內已有了對縫制機械行業專業化市場的探索。隨著服裝產業的發展,主要的服裝產區對縫制機械的需求大幅增長,因而各種形式的縫機售賣市場不斷涌現。
目前,業內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縫機專業市場有以下幾個:
東陽市虎鹿鎮的浙江縫配城,始建于1984年,1997年搬遷至新址。經過10多年的培育和發展,現有經營戶200多家、門面500多間,年成交額8億多元。目前,浙江縫配城成為全國最大的縫配件集散基地,在國際上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004年開始起建的上海服裝機械城(SGMZ),定位為“縫制機械的國際采購平臺”,位于上海金山區楓涇鎮,規劃占地約4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6萬平方米,總投資15億元,規劃至2010年將建成一個國家級、國際化、多功能的現代服務型專業化市場。目前,行業內已有140多家企業預訂了城內近800個商鋪,行業入駐比例達64.4%。
廣州(國際)縫制設備城,位于廣州市花都區中國獅嶺(國際)皮革皮具城內,原來是以經營皮革為主,后開辟出專門經營縫制設備區。廣州市內的恒業機械城、廣州針車城一直是廣東乃至泛珠三角經濟貿易區有著良好口碑的專業市場。
另外,北京擁有“仕多寶”縫紉機城、三營門縫紉機批發城和義縫紉機一條街等專業市場。相對而言,北京的專業市場規模更小,如“仕多寶”縫紉機城開業時,只有20多家經銷企業進駐,而和義縫紉機一條街上只有13家經銷商戶。
服裝產業的興旺發展推動著縫機專業市場的建設,越來越多的縫機專業市場正在興建或籌建中———2008年4月18日,福建縫制設備專業市場(“海博會”縫制設備館)正式揭牌。該市場坐落于石獅市最著名的服裝城商圈內,總建筑面積達25萬平方米。目前,該市場首期6000多平方米的展館面積已被全部預定,30余家縫制設備廠商簽訂了入駐協議。
有關人士認為:憑借石獅———“閩派”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中心的強大磁力,以及石獅縫制市場的完整性和專業性,福建省內外不少服裝企業將會把這里作為重要的采購地。
而2008年春動工的“北京國際服裝設備輕紡城”則著力打造“航母”級的現代化縫制設備輕紡城。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城”為紡織服裝行業和縫制機械行業研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的同時,將更好地為“三北”地區的市場服務,推動“三北”地區紡織服裝行業和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并輻射東南亞和周邊國際市場。
此外,正在建設中的專業市場還有東陽國際縫制機械市場、浙江義烏原材料機械市場等。
毫無疑問,越來越多的專業市場的起用和興建,為眾多的縫機企業開拓市場提供了機會和更多的空間,它對我國縫機商業設施的改造,商業環境的改善和商業文化的建設,以及提升市場的管理和服務,增強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等,都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培育發展需時日
經營整合當務之急
目前,國內縫機專業市場還不成熟,仍然需要慢慢培育。在過去短短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縫機專業市場建設出現了許多問題。
投資與經營
縫機專業市場的建設是一個持久的、發展的過程。有的投資者缺乏長遠目光,僅把市場做為地產項目,為銷售而開發。市場成形后,對于如何發展缺乏考慮。
縱觀投資行業專業市場的建設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投資地產開發為主的房地產開發商。他們看到了縫機行業的大好前景,便積極地把縫機專業市場和房地產開發結合起來。這類投資者多數是在開發、建設、銷售后就完全退出市場后期管理,轉向其他的項目。另一類投資者本身就是縫機制造商或者經銷商,他們在經營中發現行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便開始嘗試進入潛力巨大的專業市場。
經營專業市場是一個持久的、發展的過程,要隨時根據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作為經營者要注意身份的必要調整,切實為市場商家謀利益。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