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鞋子的“非遺”商品夢
楊兆華有一雙精美且不忍下腳的鞋子。
這雙鞋,由甘肅民間藝人手工刺繡而成,鞋面上盤著一對靈動的龍鳳。這雙鞋,在英國的網絡上售價300美金。
而這并不是熱銷的唯一產品。一對中國手工刺繡的杯墊,同樣在講究茶文化的英國供不應求。這款售價高達100美金,被當作藝術品的商品,最初的創意正取材于西北民間鞋樣。
“想想看我們西北省份的人均產值,再看看這樣一款產品的終端售價,怎么不讓人心動?”楊兆華說,“何況,在英國,我們制作的刺繡產品是被當作藝術品來對待的。”
從今年年初,貿促會家紡分會副會長楊兆華就開始琢磨,怎么能把紡織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業化。8月25日,在他的努力下,南京云錦、蘭印花布土家織錦、苗族蠟染、魯繡、藏毯、蘇繡等紡織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齊亮相中國國際家紡展。但在他看來,這只是“非遺”商品化的第一步。
根據紡織工業協會權威數據,今年上半年,家紡行業出口;較上年同期增幅回落了近30個百分點。
而同樣,行業兩極分化現象越來越突出。三分之二的企業銷售收入下降0.3%,利潤總額下降114.56%,這部分企業平均利潤率為-0.14%。
為何在這個節點上引入“非遺”商品化的探討?
“紡織業遇到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出口下降的問題,我們已經到了結構必須調整的時候了。”楊兆華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除了渠道改革,我們必須努力提煉出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提升設計,朝著高端產品線努力。”
另一個出路
南通的吳鑫洗擁有一家年產值3億多、年利稅不到1000萬的家紡企業。和當地其他家紡企業類似,出口貿易占到每年收入的90%以上。
幾年前,有德國的商家找上門來,希望能從他這里進口傳統的土布。很多南通人家里,世代都能做手工的土布。在老陳的印象里,這些“體現勞動人民本色”的土布好像藝術價值并不算大。但是,這種純手工的天然織物很得歐洲人青睞。
南通是我國家紡重鎮,大大小小的工廠競爭激烈,行業格局基本固定。想要突破發展瓶頸,對企業來說是件很困難的事。土布的暢銷讓老陳燃起了希望。
很快,他發現,德國的進口商擁有更大的利潤空間。吳鑫洗工廠里的成品土布到了德國進口商手中,通過400度高溫的先進后道工序處理,手感會變得更加柔軟,但土布原有的韌性卻仍然可以保持不變。經過加工后的土布,在歐洲市場上作為高檔面料,售價整整高出了3倍。
雖然工藝的問題始終沒有突破,但高售價對急于突破發展瓶頸的老吳來說,極具吸引力。他特意成立了民俗老土布手工藝品創作中心,希望開發終端產品,但收效不大。
小件工藝品銷量始終不大,土布制成的唐裝銷量卻怎么也上不去。目前,土布銷量占到老陳公司年收入的20%。但是,除了出口土布之外,如何完成商品化過程,這是最讓老陳困惑的事情。
實際上,傳統紡織工藝商品化的難題不獨老陳一個人遇到。
同樣來自南通的藍印花布技藝傳承人吳元新也告訴記者,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的手工藍印花布就開始出口日韓,銷量最好的時候,每天出貨甚至可達幾千米。然而2000年以后,外銷反而漸漸停頓下來,這些藍印花布慢慢轉為內銷,但市場始終不大。按照吳元新的看法,沒有很好的商品形式,可能也是銷路漸窄的主要原因之一。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