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溫州制鞋機械行業研究報告
背靠“中國鞋都”、伴隨溫州鞋業而生的溫州鞋機,最主要的銷售對象還是溫州大大小小的鞋廠,溫州鞋的市場定位決定了溫州鞋廠對鞋機的需求定位,進而又決定了溫州鞋機的產品定位。 【環球鞋網】新世紀以來,中國制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隨著鞋企產能的迅速增長,鞋機的需求量也日益旺盛,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中國鞋機業發展步入黃金時期,形成了以廣東珠三角地區、浙江溫州、福建晉江、江蘇鹽城為主的四大生產基地。然而,自去年9月爆發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萎縮,鞋類外單銳減,鞋機業在過了十余年的愜意生活后面臨鞋業萎縮的挑戰,整個行業步入調整期。在市場飽和、生產過剩、行業洗牌的背景下,產業如何轉型升級是每一家鞋機企業必須關注的問題。
一、溫州鞋機業的長板與短板
眾所周知,由于諸多意大利鞋機品牌在廣東貼牌加工,為當地中小鞋機企業帶去了技術和品牌支持,盡管生產規模不大,但在最新資訊和前沿技術的指導下,廣東鞋機占據高端市場,發展和利潤空間都相當大。福建鞋機雖然沒有廣東的先進技術,也沒有溫州的生產規模,但絕對低廉的價格讓其在中低檔市場上極具競爭力。一直以來,中國鞋機市場基本上是廣東、福建、溫州三分天下,在技術和品牌稍遜于廣東、價格高于福建的不利條件下,溫州鞋機只能在中檔市場顯身手。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和企業的無限擴張,溫州鞋機行業的一些劣勢開始凸顯,尤其是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這些問題顯得愈發嚴重。
背靠“中國鞋都”的溫州鞋機是伴隨著溫州鞋革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先后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手工操作、90年代的仿制和新世紀的自主創新三個發展階段。盡管和國外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相比,溫州鞋機起步較晚,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溫州市政府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民間資本紛紛投資制鞋工業,新建和擴建了許多制鞋工廠,鞋機市場迅速升溫,促進了溫州鞋機業的蓬勃發展。隨著制鞋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溫州鞋機的企業數量也日益增多,生產規模逐步擴大,營銷日趨成熟。后來,有企業率先引入意大利設計和工藝理念,使溫州鞋機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迅速提升。
目前,溫州鞋機企業數量已超百家(上規模的企業有五十余家),產品達10大類118個品種,覆蓋了鞋樣設計、制幫、成型等制鞋工藝的各個環節,完全具備整廠輸出能力,年產量達6萬臺(套),占國內市場的60%以上,年產值達20億元,成為繼意大利、臺灣之后的又一個世界鞋機生產基地。
品種全、規模大、產量高以及背靠“中國鞋都”形成區域品牌優勢是溫州鞋機的長處,而缺乏技術支撐和品牌優勢、科學管理水平落后則是溫州鞋機發展的軟肋。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