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讓通宇走向世界
- 通宇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創于1984年, 2009年是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公司即將迎來成立25周年的歷史時刻。25年的風風雨雨,25年春華秋實,通宇已經由原先產品單一、設備落后、員工不足百人的小廠,發展成為一家涉足多個產業領域、產品44大系列400多種、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現代化企業。 經過25年持續發展,通宇現已成為享有較高聲譽的重點縫制設備企業,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縫制設備企業之一。
自主創新的“魚論”哲學
所謂“魚論”,其實是通宇從自身實踐中總結出的新品開發和產品結構調整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花錢買魚”。買斷日本某研究院的實驗室成果。1998年,董事長陳曉青出差到日本,看到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縫紉機控制系統,他就找到這家研究所,并出高價買斷了實驗室成果,通宇縫紉機應用了這些系統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大大提高,有些產品還填補了國內空白。
第二階段是“借池養魚”,對科研單位中有發展前景的半成熟或初期研究成果給予科研經費支持,借助科研單位雄厚的技術力量進行開發。通宇與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合作,不僅提前實現了產品的價值,還實現了產業化生產,實現了時間上的雙贏。
第三階段是“放水養魚”。根據市場需求和戰略發展需要,與科研單位聯合出課題,或企業出資、出課題與多家科研單位一起聯合攻關,快速實現產業化。與世界知名的意大利的吉姆(JIM)合作,通宇縫紉機配上他們的控制系統和輔助機構,提供給歐洲高端品牌的服裝企業,并逐步形成能滿足現代服裝工藝要求的成套裝備技術方案。同時,在日本和臺灣地區設立了零部件制造基地,與國際高端縫紉機品牌的零部件采購體系相一致,為通宇產品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和配套保障。
最后是“筑池養魚”,就是依靠公司自身科研力量選題研發,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建立了產學研基地,建立了機電一體化研究所,作為技術依托,增強企業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和高端技術產品的研發能力。
搶先國際注冊
通宇的發展經驗不斷證明,產品要進入到某一國家,一般要跨越“兩道門檻”,或者打破“兩個壁壘”:一是國家的門檻,也稱行政門檻,例如歐共體ROHS認證;二是客戶門檻,也稱技術門檻,即內控指標,不僅要達到國際通用的標準,而且要達到客戶的內控質量指標,特別是對環保的要求。通宇一直將商標注冊作為核心競爭力來培育,公司專門成立了相關項目機構,負責體系的認證、商標的注冊保護、專利的申報和維權。“國際通行證”并非裝飾品,而是意味著可以占領高端市場,獲取更高的利潤。通宇商標目前已經在馬德里和歐美100多個國家全類別注冊,產品也有400多種出口到這些國家,持有這些“國際市場通行證”,通宇生產的電腦高速平縫機、超高速包縫機、超高速繃縫機、高抬腳厚料機、上下復合送料機、高速雙針機、曲折縫紉機等的出口量已占領了世界100多個國家。
接軌國際的資源整合
通宇控股集團董事長陳曉青曾說過,通宇目前發展進入了“重要戰略機遇期”。他認為,從全球環境變化看,10年前,是跨國企業利用中國的資源滿足中國的市場;5年前,中國企業開始利用本土資源滿足全球市場;而到今天和以后,是中國企業開始整合全球資源滿足全球市場的時候了。通宇就是要以此為契機,從“接軌國際”轉向“整合國際國內資源”。 通宇的整合國內外資源,主要是整合市場資源、科研資源和人才資源。整合市場資源是指:通宇多年的國際市場營銷,完成了大量的客戶積累,樹立了品牌美譽度。客戶關系也從早期的產品買賣、項目合作、技術轉移,發展到長期的戰略合作和追求共贏,更多地節省了渠道層次和營銷費用,更重要的是使通宇把駕馭市場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整合科研資源,主要是指在國內與南京航天航空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樹人大學等知名的科研機構協作,進行技術課題的研究開發;在國際上與日本、德國的縫制設備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整合人才資源,主要是指在從公司內部大力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同時,不僅大量聘用海外學成的歸來的人才,還聘請外籍專家,這些專家覆蓋了從研發、質量保證、營銷等環節。外籍專家的加盟,不僅帶來了產品信息、市場信息、專利信息和工藝技術,而且對提高公司管理、科研隊伍的整體素質都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與通宇三親文化的碰撞,產生了新的理念,在實踐中鍛煉和培養了一批科研開發、市場營銷和經營管理等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