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60年:從手搖式到光機電一體化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用魚骨針、石針來縫制獸皮與樹葉等簡單衣服了,以后,隨著鐵器和金屬制造技術的發展,人類逐漸學會了使用金屬針縫制衣服,形狀也大大改進了,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細數縫紉機發展,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縫紉機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
最早的縫紉機
1890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臺縫紉機。1905年,上海首先開始制造縫紉機零配件,并建立了一些零配件生產小作坊。到1928年,由上海協昌縫紉機廠生產出了第一臺工業用縫紉機。同年,上海勝美縫紉機廠也生產出第一臺家用縫紉機。在1949年以前,整個舊中國縫紉機產量很低,年產量不足4000臺,當時的縫制設備市場主要由美國勝家公司壟斷。
新中國成立初期縫紉機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縫制機械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行業經歷了改組、改造階段,公私合營、兼并合作,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形成了一批骨干企業:如上海的協昌、惠工、飛人、蝴蝶和天津縫紉機廠以及廣州的華南縫紉機廠等縫紉機生產廠家,主要生產普通家用縫紉機和低檔工業用縫紉機。
50年代縫紉機
1950年開始的三年朝鮮戰爭客觀地推動了縫紉機、特別是工業縫紉機的發展。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東北軍服廠,并下令上海盡快組織研制工業用縫紉機,以解志愿軍棉衣供應的燃眉之急。
在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落在了行業內首家公私合營的上?;莨たp紉機廠的肩上。
20世紀50年代末,輕工行業對家用縫紉機實行了通用化、標準化,統一了設計圖紙,提高零部件的兼容性,使縫紉機生產企業不斷增多,并根據需要開發了葵扇、醫療手術、羽毛球、自行車輪胎和簾子布拼接等特殊用途的縫紉機。
70年代縫紉機
1975年美國發明了微型計算機控制的家用多能縫紉機。專業性工業縫紉機發展更為廣泛,縫紉速度越來越高,如包縫機已達到1萬針/分。1979年,世界縫紉機的總產量達到1588.5萬臺,其中中國產量為587萬臺,是世界上縫紉機產量最高的國家。
80年代縫紉機
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世界共有3000多種縫紉機,常用于生產的縫紉機約為600種,逐步用于工業用縫紉機。
到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調整,縫制設備的產品結構在中低速工業縫紉機的基礎上向著高速化、系列化方向發展,電子、電腦技術也在縫紉機上得到廣泛的應用。與此同時,我國還完成了零部件配套系統建立,構建了龐大的縫紉機銷售網點。部分縫機企業在引進了國外先進技術后,對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
90年代以后的縫紉機
90年代后期,民營企業開始崛起,產業結構的大調整促進了行業的大發展,總體上形成了以上海、江蘇、浙江、陜西、天津和廣州等6大產區和基地。
截至2004年,我國縫紉機整機制造廠達600多家,零配件生產廠家達1000多個,年生產量為1400.8萬臺,生產總值約280億元,品種近千個,已經成為世界上主要縫制機械生產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