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靠臺縫紉機養活一家人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裁縫在我們年輕的時候可是一個最吃香的職業,不僅能養家糊口,而且風吹不著雨淋不著,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份既輕省又體面的技術活。那個年代,不論男女,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娃能學一門手藝,裁縫便是首選。
1982年,在父母的要求下,我跟著同村的一個老裁縫師傅學了一年手藝。這一年中,不僅要給師傅100多元的學費,平時還要幫師傅家做農活,逢年過節還要給師傅提上幾個臘蹄子。用當時的“行話”講就是只有把師傅孝敬好了才能學到真本事。技術學到手了,可是沒有縫紉機,這可急壞了父母,最后父母心一橫竟然將年豬賣了,為我買回了一臺嶄新的大橋牌縫紉機,我還清楚地記得花了145元,而當時豬肉的價格僅僅幾毛錢一斤,搞得我們一家十幾口人第二年都沒怎么吃肉。
有了技術,有了機子,我在村里就成了“名人”了,附近的村民都會到家里來找我做衣服,一下子我們家熱鬧了許多,每每遇到鄉親夸我手藝好,父母就樂開了花,家人都因為出了我這么一個有名的裁縫而感到有面子。
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都很困難,新衣服都是有錢人家買的,窮人家大都只能選最便宜的布料讓裁縫動動手,而且大多也只能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添置一套衣服。記得好幾個年三十的晚上,家人都在打牌消遣的時候,我還在加緊趕制別人定做的衣服。有些人家太窮了,做不起新衣,只好將平日里穿破了的衣服拿來補了再穿。到現在我都還有些害怕補補丁,那太考驗技術和手工了,既要穿著舒服,又要看起來美觀。
1986年,州城舞陽壩工農兵縫紉社招工人,我現場給考官縫制了一條褲子,考官看了連連夸我的手藝不錯,就這樣我成為了一名正式的縫紉工人,這在當時可是很讓人羨慕的哦!一晃都20多年過去了,我一直都靠著這門手藝養家糊口。
現在年紀大了,好多潮流都趕不上了。滿大街的露臍裝、吊帶裝,人們更多選擇到商場購買,什么時尚穿什么,什么花錢多穿什么……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會去學裁縫了,他們哪里坐得住啊,這個職業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傳統的裁縫店也漸漸少了。
不過,時代的發展是誰也想不到的,就像唐裝風靡全球,無論怎樣,傳統手藝還是備受青睞的。前不久,一位在我們店里做衣服的女士說,你知道不,真正有錢的人,從來不看什么米蘭時裝周,巴黎發布會,東京SHOW……真正有錢的,對那些成衣都是不屑一顧的,而是把某個著名設計師叫到家里,然后拿塊布匹,和大師說,你給我做件啥啥啥的……其實那些設計師,就是個裁縫……
口述:張昌錫 恩施市白楊坪鄉九根樹村十一組(5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