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鞋:“制造”墊腳往微笑曲線兩端攀登
攜著水晶鞋,張澤民和他一手創建起來的企業星期六鞋業9月3日一齊在深交所亮相。年銷售額不足10億元的星期六,捷足先登成為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女鞋企業,1311家品牌連鎖店,5個自主品牌和2個代理品牌,以及一支由85人組成的設計團隊,這些是張澤民手中吸引投資者的法寶。
星期六將產品設計、制造以及品牌終端渠道等整條產業鏈貫通一體,它不再只是女鞋制造商,也是品牌運營商。
實際上,百麗比星期六還先走一步,目前它在中國大陸市場布下9000多個終端銷售渠道,連耐克和阿迪達斯等國際巨頭都需要借助百麗的網絡拓展中國市場。
在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中,一條兩端向上的微笑嘴形曲線,中間是制造,左端是研發,右端是營銷,產業鏈中的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處于中間的制造環節,附加值最低。國際鞋企巨頭早年將制造大規模轉移到中國時,原本是希望借助細化分工,將最辛苦、附加值最低的生產丟給中國鞋企,而自己牢牢抓住研發設計和品牌等高枕無憂地享受著豐厚的利潤。
從今天的形勢看來,國際鞋企巨頭的如意算盤可能是打錯了。一個,兩個……不時有中國鞋企從制造“低洼”走出來,借助中國龐大市場的掩護,悄悄將整條產業鏈的價值收入囊中,由“灰姑娘”轉身變成了“公主”。
假如早日預估到今天的局面,國際鞋企或許在當初就會考慮要不要將生產環節外包給中國。
1%的機會
“100家企業做工廠,可能100家都成功,但100家企業做品牌和零售,成功的往往只有1家。”制鞋大亨吳振昌對此有深刻的體會。
吳振昌的家族從事制鞋行業已有50多年,從父親手中接到制鞋廠之后,吳振昌做了一次大膽的改變。 1990年,他將制鞋廠從臺灣遷移到廣州。10多年里,吳振昌將廣州市番禺創信鞋業由一家40多人的工廠,迅速發展成近2萬名員工、年產鞋超過1000萬雙、年出口額達到1億多美元的出口代工巨頭。貼牌加工的國際知名品牌包括美國米奇老鼠、史努比,臺灣地區知名童鞋品牌魔術屋,法國時尚品牌ELLE,還有運動鞋耐克等。
一直延續代工的命運,還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和渠道,吳振昌近年來常為這件事情痛苦地思考。幾年前,他開始悄悄試水代理迪士尼和耐克的童鞋等產品,進軍中國大陸終端銷售市場。“目前,在中國大陸多個大型商場鋪設立的專柜已上百個,不過,做得不大順利。”吳振昌接受CBN記者采訪時坦言,目前代理品牌和自主品牌的銷售額依然占不到企業總銷售的10%,而且基本無錢可賺,企業90%以上的收入還是來自于出口加工。
從制造跨越到商業,是一個披荊斬棘、艱辛又冒險的過程,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運作模式,這對鞋企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中國大陸市場很大,但渠道很小,商場的數量畢竟有限,既要忙于加工制造,又要忙于設立專賣店,要在兩者之間周旋非常困難,中國上萬家鞋企中,自有品牌的銷售網點超過300家的鞋企依然鳳毛麟角,吳振昌說,“毫無疑問,目前百麗在中國渠道做得最好、最通。”
成名要趁早,張愛玲這句名言照樣可以運用在百麗身上。當很多鞋企停留在貪戀貼牌生產賺取加工費“溫床”的時期,百麗早已志在不此。百麗創辦人兼董事長鄧耀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曾表示,百麗能夠快速發展恰好是因為處于中國零售業高速發展時期,所以走得比較快,但也是經過10多年才發展起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30多年,他1974年從香港回內地交流制鞋經驗時已關注這個市場。
鄧耀當過小鞋坊的學徒、皮鞋采購商,辦過鞋廠和鞋店,還成為香港知名的鞋款設計師。1992年,這位香港人到深圳創建百麗集團,他的多種經歷濃縮到自己所創辦的企業上。深圳百麗工廠最初主要為香港品牌代加工。但是,鄧耀看到中國內地市場消費需求逐步增長,于1993年在內地開出第一家百麗零售店。1995年,百麗開始建立品牌零售網絡。兩年后,百麗和16家個體分銷商簽訂獨家分銷協議,此舉為百麗贏得了寶貴時間和巨大的市場空間。
百麗集團采取縱向一體化的業務模式,包括產品設計和開發、生產、營銷和推廣、分銷和零售。逐漸,制造環節被百麗逐放到輔助的位置甚至將部分生產訂單外包給其他工廠,主攻品牌零售和設計開發。借助中國龐大的市場,百麗整合出一條自己掌控的產業鏈條,成功打造出中國女鞋第一大品牌。
曾經當過百麗代理商的張澤民,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百麗的經營模式。在創立星期六鞋業的前身福山鞋業時,盡管貼牌外銷生產模式在當時頗為容易賺到錢,但他也不愿意只停留在生產加工這個階段,因此在1994年7月設立第一家ST&SAT鞋店,開始向品牌和銷售終端網絡沖刺。如今,星期六也抓住了1%的成功機會。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