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溫州鞋機企業向左走向右走?
一直以來,中國鞋機市場基本上是廣東、福建、溫州三分天下,在技術和品牌稍遜于廣東、價格高于福建的不利條件下,溫州鞋機只能在中檔市場顯身手。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和企業的無限擴張,溫州鞋機行業的一些劣勢開始凸顯,尤其是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這些問題顯得愈發嚴重。 【環球鞋網】新世紀以來,中國制鞋業獲得了飛速發展,隨著鞋企產能的迅速增長,鞋機的需求量也日益旺盛,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后,中國鞋機業發展步入黃金時期,形成了以廣東珠三角地區、浙江溫州、福建晉江、江蘇鹽城為主的四大生產基地。然而,自去年9月爆發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萎縮,鞋類外單銳減,鞋機業在過了十余年的愜意生活后面臨鞋業萎縮的挑戰,整個行業步入調整期。在市場飽和、生產過剩、行業洗牌的背景下,產業如何轉型升級是每一家鞋機企業必須關注的問題。
一、溫州鞋機業的長板與短板
眾所周知,由于諸多意大利鞋機品牌在廣東貼牌加工,為當地中小鞋機企業帶去了技術和品牌支持,盡管生產規模不大,但在最新資訊和前沿技術的指導下,廣東鞋機占據高端市場,發展和利潤空間都相當大。福建鞋機雖然沒有廣東的先進技術,也沒有溫州的生產規模,但絕對低廉的價格讓其在中低檔市場上極具競爭力。一直以來,中國鞋機市場基本上是廣東、福建、溫州三分天下,在技術和品牌稍遜于廣東、價格高于福建的不利條件下,溫州鞋機只能在中檔市場顯身手。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和企業的無限擴張,溫州鞋機行業的一些劣勢開始凸顯,尤其是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這些問題顯得愈發嚴重。
背靠“中國鞋都”的溫州鞋機是伴隨著溫州鞋革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先后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手工操作、90年代的仿制和新世紀的自主創新三個發展階段。盡管和國外以及中國臺灣地區相比,溫州鞋機起步較晚,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溫州市政府提出“二次創業”的口號,民間資本紛紛投資制鞋工業,新建和擴建了許多制鞋工廠,鞋機市場迅速升溫,促進了溫州鞋機業的蓬勃發展。隨著制鞋行業的爆發式增長,溫州鞋機的企業數量也日益增多,生產規模逐步擴大,營銷日趨成熟。后來,有企業率先引入意大利設計和工藝理念,使溫州鞋機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檔次迅速提升。
目前,溫州鞋機企業數量已超百家(上規模的企業有五十余家),產品達10大類118個品種,覆蓋了鞋樣設計、制幫、成型等制鞋工藝的各個環節,完全具備整廠輸出能力,年產量達6萬臺(套),占國內市場的60%以上,年產值達20億元,成為繼意大利、臺灣之后的又一個世界鞋機生產基地。
品種全、規模大、產量高以及背靠“中國鞋都”形成區域品牌優勢是溫州鞋機的長處,而缺乏技術支撐和品牌優勢、科學管理水平落后則是溫州鞋機發展的軟肋。
1.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
溫州鞋機業發展初期,受各種條件限制,很少有企業開發原創產品,大多只是模仿而已,如某一新產品上市不到半年,溫州鞋機企業便能迅速仿制出來,并且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占領市場。進入21世紀后,盡管部分被“溫州仿造”嚇怕了的意大利品牌鞋機在參加展會時只以圖片進行展示,迫使溫州鞋機企業不得不投入人力財力搞自主研發,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起步較晚的溫州鞋機的自主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與此同時,一部分中小企業仍舊不思進取,依然大量仿制生產,他們不僅模仿國外機械,就連國內同行也不放過。
隨著溫州鞋機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多和仿制現象日漸嚴重,各個企業的產品呈現出功能相近、外觀相似、定位相同的現象,且都集中在中檔市場,缺乏科技含量高的產品。企業既不搞新品開發又缺乏品牌建設,只是一味地搞復制生產,必然造成產品的同質化競爭。隨著同質化競爭日益激烈,行業步入惡性競爭的怪圈,不少企業進入微利甚至無利時代,這無疑為行業的長遠發展埋下了一大隱患。
2.危機來襲,產能過剩問題凸顯
受上世紀90年代溫州乃至國內大批小型鞋廠紛紛上馬和部分老廠擴大生產線的刺激,進入門檻不高的鞋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出。由于不少企業缺乏細致的市場調研,且無節制地大幅提高產量,理想化地高估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企業的美好發展前景,最終造成了市場飽和乃至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
正如一位鞋機企業主在采訪中指出的那樣:“溫州市面上現有的鞋機庫存,3年都消化不完。”可見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整個市場已趨飽和,產能也已明顯過剩。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眾多中小鞋廠大受沖擊,要么關門歇業,要么壓縮產能,鞋機生產企業指望像以往一樣,依靠制鞋業擴張來拉動鞋機需求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不僅如此,還會有相當一部分倒閉鞋企遺留下來的二手鞋機進入市場,從而對鞋機銷售形成進一步沖擊。
3.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溫州鞋機業缺乏脫困優勢
在溫州鞋機同仁十幾年的共同努力下,溫州鞋機業發展迅速,但就在溫州鞋機發展如日中天的時候,廣東珠三角、福建等地的鞋機也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尤其是在廣東珠三角一帶,意大利、臺灣鞋機為了便于低價競爭,直接在該地區貼牌加工,不僅使珠三角地區的各種機械配套齊全、款式新穎,而且在產品科技含量、機械自動化以及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比溫州更勝一籌。而福建鞋機企業則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薄利多銷,以低廉的價格嚴格把守低端市場的同時,還不時地推出新產品來沖擊溫州鞋機盤踞的中檔市場。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溫州鞋機業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由于市場飽和、無序競爭以及金融危機的沖擊,再加上溫州土地資源緊缺、人工成本高昂、依靠鞋業擴張拉動需求的發展模式受到制約等一系列問題,既缺乏獨占鰲頭的核心技術和品牌優勢,又沒有低端市場競爭力和價格優勢的溫州鞋機業,短期內難以擺脫不上不下的尷尬處境。
4.溫州制鞋業的定位制約了鞋機業的發展
毫無疑問,溫州鞋業的企業數量以及產能在國內首屈一指,但數千家制鞋企業卻因缺乏品牌影響力和產品附加值低很少有產品能夠入駐高檔百貨商場,由此可見溫州鞋的市場定位。從宏觀、客觀的角度來看,溫州鞋的定位是市場劃分所致,溫州鞋需要走專賣店、批發鞋城路線;從微觀、主觀角度來看,市場給溫州鞋的這一定位未必不是溫州鞋業老板喜歡粗放經營的結果。
據了解,廣東的大型制鞋企業非常樂意耗巨資購買高檔新款鞋機,也愿意花費大量精力對品牌進行深耕細作以生產出高附加值的鞋類產品,進而奠定產品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