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紡織品反傾銷 行業或強制洗牌
中國紡織品產業再次站到了風口浪尖上。
9月18日,針對對原產于中國、韓國和臺灣地區的聚酯高強力紗發起的反傾銷調查,歐盟委員會審批中國應訴企業律師團就立案提出的抗辯。
10天前的9月8日,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聚酯高強力紗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2008年底中歐紡織品協議到期后,歐盟首次發起的對華紡織品貿易救濟調查。
此案的焦點之一即行業標準國的設立。立案公告中,歐盟選擇美國作為設立行業標準的市場經濟國家。
“如果真的選擇以美國為行業標準,那么我國企業被征收30%到50%反傾銷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中國化纖協會秘書長鄭俊林告訴記者,“畢竟,美國的生產成本比我國高太多。”
這無疑給中國企業應訴增加了不利因素,但事情似乎仍有一絲轉機。
2004年,歐盟也曾就聚酯高強力紗向中國臺灣地區提出反傾銷調查,當時的行業標準國選擇了生產成本較為相似的韓國。法律人士告訴記者,雖然韓國也是此次反傾銷調查國之一,但并不能排除選取韓國作為行業標準國的可能性。韓國的生產成本與我國相當,因此案情或將峰回路轉。
受訪中,大多數涉案企業和行業人士對此并不樂觀,認為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們還是心存希望,否則未來兩年,行業將面臨強制洗牌。”應訴企業之一,浙江古纖道新材料有限公司外貿部經理陳杰告訴記者。
產業轉移催生摩擦
此案涉及中國大陸企業40家,涉案金額逾1億美元。依照歐盟法律,調查程序自2009年9月8日起將歷時15個月。歐委會一般將在立案后9個月內作出初步裁定。
此項申訴由歐盟人造纖維協會代表三家歐盟企業提出,這三家企業產量占歐盟聚酯高強力紗總產量的60%以上。申訴方指控,2004年以來,中國產品對歐出口量分別由2004年的2800噸激增至2008年的51400噸;中國產品在歐洲市場占有率則由1.2%增長為2008年的22.4%。
聚酯高強力紗是滌綸工業絲的一種,由于其韌性高、牢固結實的特點,被廣泛用于輪胎加固、織布、傳送帶和安全帶等領域。
中國化纖工業協會秘書長鄭俊林表示,中國產品在四五年間激增是該產業全球轉移的大背景所趨。我國企業涉足聚酯高強力紗的生產始自2004年。
從該行業全球布局來看,歐洲和美國起步最早,20世紀七八十年代即有公司開始涉足生產該產品。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也開始參與該產品生產。而我國內地企業真正涉足不過短短四五年。
然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以及先進機械帶來的高效生產力,使亞洲生產企業很快在全球市場上異軍崛起。歐盟早已感知這一產品的全球銷售變化。
早在2004年2月,歐盟就曾對中國臺灣地區遠紡和新纖公司生產的聚酯高強力紗提出反傾銷指控。臺灣輸往歐盟的聚酯高強力紗2001年只有2250噸,2002年達到5200噸,2003年前11個月達7240噸。據中國內地統計,2008年我國內地涉案產品對歐出口額約1.2389億美元,同比增長33.15%。
除了全球行業轉移的因素,鄭俊林向記者指出,聚酯高強力紗作為工業加工的原料,中國企業對其大力投產,也與下游工業息息相關。聚酯高強力紗是子午線輪胎的重要原料,中國本是輪胎生產大國,中國汽車市場在近幾年來蓬勃發展,催生上游工業化纖行業的快速投產。
行業標準國爭議
浙江古纖道新材料有限公司擁有全國第一、亞洲第二、全球第三的滌綸工業長絲生產基地,擁有6.5萬噸滌綸工業長絲的產能。該公司每年出口歐盟3億-4億元,而2008年,這一數字只有2.5億元人民幣。
而另一家行業龍頭企業––上市公司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則在歐盟立案的第二天即發表公告,啟動應對程序,并稱2008年涉案產品銷售收入占公司營業總收入的17%左右。
雖然涉案的中國企業有40家,但古纖道和海利得當屬最大的兩家。鄭俊林告訴記者,來自歐盟的訂單主要集中在八九家企業里。
一旦認定中國企業的傾銷行為成立,歐盟委員會將依據不同企業的傾銷情況,征收不等的稅率。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