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服裝消費之變
核心提示:服裝是一種記憶,是一幅穿在身上的歷史畫卷,它的變化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變遷。每個時代都有著自己鮮明的印記,而服裝恰恰是各個時代印記中最令人記憶、觸摸與回味的部分。每個時代人們的著裝方式、消費觀念都引起了服裝消費渠道的深切變革。
20世紀50年代:衣著講究樸素與實用 只有布店和裁縫店
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了。那時我雖然已經有了一個孩子,但實足年齡尚不滿二十四歲。看著滿街紅旗,聽著那令人振奮的腰鼓聲,我是多么羨慕那些剪著短發、戴著藍布帽、穿著藍布列寧裝的女干部啊!我渴望自己也能那樣地穿著,渴望著走到社會上去,渴望著工作。
——摘自蘇秀著《我的配音生涯》
關鍵點1、“勞動最光榮”成了新時代的口號 新中國成立初期,軍管會干部所穿的灰色中山裝、解放裝及勞動工裝成為當時的時尚。解放裝是以中山裝為基本形式改制的,其基本特點是上衣下褲,上衣小翻領,對襟前胸對排扣,前襟、下端左右各一兜,腰部有明顯的收縮,穿時在腰間還系一布制腰帶,褲為西褲。這一款服飾在當時不自覺的成為了人們的統一著裝。勞動工裝是以藍布背帶工褲加白襯衣,既樸素又實用,過去衣著高貴者趾高氣揚地出現在公共場所,如今卻是衣著樸素的勞動者更自在。
2、主要消費場所是布店和裁縫店 20世紀50年代,在全國的大街小巷中,只有布店和裁縫店,有的布店里雖然也供應絲綢等高檔面料,但等到面料上落了厚厚的灰塵,也很少有人來問。誰要做衣服了,就先買好老粗布,再找到裁縫店,量身定做。那時候,買布需要布票,家里的布票要留到春節的時候,才舍得用來做新衣服、新被子。每人每年也只能做一件新衣服。能到國營商場的服裝柜臺買衣服成為很多人羨慕的事情。在農村,購物范圍基本鎖定在一村一個的供銷社。一有稀缺物品到貨,門前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
3、列寧裝與布拉吉流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女性服裝很單調。受前蘇聯的影響,列寧裝(由于十月革命前后列寧常穿此款式的服裝,故得名)在女性中曾一度盛行,女干部著列寧裝的甚多。女青年中最時髦的打扮是藍色或灰色的背帶工裝褲與白襯衫。“做套列寧裝,留著結婚穿”是當時年輕人的流行說法。列寧裝在年輕的新中國流行,除了表明當時中國女性在精神上的革命追求之外,還因為它或多或少帶有一些裝飾性元素——雙排紐扣和大翻領;此外,它附加的腰帶的緊束功能有助于女性身體線條的凸現。
除列寧裝外,當時很受女孩子們歡迎的還有“布拉吉”(俄文譯音,意為連衣裙)。當時的學校完全按蘇聯模式管理,一年為學生定制兩套校服。夏天的校服最初是黑色連衣裙,裙子上部類似背心,通常在里面搭配白襯衣。后來又發過一種花裙子,翻領,泡泡短袖。到了冬天,女學生就統一穿呢子上衣,外面再套一件大衣,也完全是蘇聯風格。
這一時期,人們還根據中山裝和列寧裝的特點設計出“人民裝”。由于當時干部愛穿中山裝和列寧裝,所以人民裝也叫“干部服”。大家都以可以穿這種服裝為時尚,被稱為“老三套”的中山裝、青年裝和軍便裝占據著服裝界的主流。
這期間,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一些文藝工作者、外交家、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夫人出國時,盛行穿旗袍。
消費觀念:20世紀50年代,人們奉行的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消費理念,當時的衣料以棉布為主,憑布票購買,毛呢等被視為奢侈品。
1949年,居民衣著消費家庭人均支出僅6.5元。為了節約,服裝選擇結實布料和耐用顏色,父母給孩子添衣不顧全身和美觀,而是實用,尤其在三年困難時期,衣服色彩均以藍、灰、黑為主,季節不分,男女衣著無不同樣式,因而流行時尚速度緩慢,但這并不妨礙美的天性,諸如以舊改新、腰部收縮、補得好(縫補衣服,手工最巧的是最美的人,衣服補得最好的是最美的服裝)等等審美元素被愛美的人精細地利用著,以簡樸實用干凈為美;國產布制的解放裝、列寧裝、工裝,雖色彩單調,款式也大同小異中規中距,并且注入了軍事化、革命化、標準化的政治元素,但它卻賦予了時尚最真實的元素,反映了建國初期純樸人民共同建設新中國的崇高風采和有意無意的強調自己在新制度中立場傾向。
60年代、70年代:結實耐穿的衣服最好 裁縫鋪和國營商場并存
華凌把目光落在她斜對面——那個正在看毛主席語錄的人,也穿著一件草綠軍便服,洗得褪了色,很干凈,胸前佩戴著一枚毛主席像章。(1968年,21歲的華凌從山西回北京的火車上遇到了孫明亮。)——摘自王春元著《靈魂21克》
關鍵點:1、紡織品供不應求
20世紀60年代初,三年的自然災害遺留的爛攤子使人們的穿著更是受到格外限制。棉花欠收,紡織品供不應求,人們對服飾的要求是偏往結實耐穿。在色彩的選擇上也偏向耐臟耐洗的顏色,因此藍、灰、黑三色在服飾上占有的地位更是鞏固了。同時,中蘇關系的惡化,列寧裝也退出服裝舞臺。
2、“十億人民十億兵”的軍便服時代
文革時期,最時尚的裝束莫過于穿一身不帶領章、帽徽的草綠舊軍裝,扎上棕色武裝帶,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胸前斜挎草綠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著紅衛兵袖章,腳蹬一雙草綠色解放鞋。除紅衛兵外,工人、農民、教師、干部、知識分子中相當一部分人也穿起了軍便服。這一時期,服裝的等級意識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階級意識。在原有的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風尚中,又增添了濃烈的革命化、軍事化色彩。
而干部服熱是受軍隊服裝的影響,進駐各個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裝。這樣的裝束實際就是老解放區干部的打扮:洗得發白的灰色四兜棉布中山裝。首先效仿的是青年學生,革命的熱情激勵他們穿起了象征革命的服裝,緊接著各行各業的人們爭相效仿,有的人穿著西服,外面仍罩著一件干部服。
3、成衣店、百貨大樓內漸有成衣出售 “文革”期間布票仍在使用,有的城市出現了成衣店的雛形,有一些百貨大樓也開始賣成衣,但品種很少。十年之中,人們的衣著款式基本沒有發生什么大的變化。
1966年,隨著十年文革的深入展開,中國服裝在這10年里非但沒有長足的發展,反而大有斷送服飾傳承、喪失服飾開拓的趨勢。由于“破四舊”及“批判小資產階級情調”,原有的服飾被大量刪削廢止,如連衣裙、高跟鞋、夾克衫、旗袍等就幾乎沒有人再穿用。而且這時期的服飾呈現出明顯的非性別化及非年齡化的特點。在紅衛兵運動影響下迅速升溫的集草綠色軍服軍帽、寬皮帶、毛澤東像章、紅色語錄本、草綠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紅衛兵裝扮可謂盛極一時。這期間“老三色”(藍、灰、黑)隨處可見,所謂的“不愛紅裝愛武裝”就是這時期服飾特點的寫照。
消費觀念:如果說建國初期整齊統一的服飾美著裝形象是人愛美之心無意識的外在美表現,那么“文革”中整齊統一的著裝就是有意識的了。在文革中整齊統一的著裝被演繹得淋漓盡致,那時全國上下,無論男女老少,無論春夏秋冬,都只能穿老三套——毛服、青年裝和軍便裝。尤其是草綠色的軍裝,平凡的草綠賦予了最具革命意味的元素,被扭曲成革命的標志,一時間鋪天蓋地,像龍卷風席卷全國。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引來潮流變化 專業市場現出雛形
所有在那個年代追求在穿戴上標新立異的年輕人可能都被扣過“奇裝異服”這樣一頂帽子。批評的對象一般是喇叭褲、尖領襯衫等等,與這個詞匯意義和功能都相當接近的還有“崇洋媚外”、“思想腐朽”等等。但是在那個年代,很多在如今看來似乎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卻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時尚。
整個80年代是我國服裝起步之時,當時消費者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簡單的吃飽穿暖的物質基礎上,缺乏品牌意識,服裝行業處在供小于求階段;另一方面,各廠家幾乎沒有直接競爭,只要有產品就不愁銷路。
關鍵點:1、 外來文化和時尚的涌入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隨著封閉的大門被打開,外面的世界使中國人眼花繚亂。隨著中國經濟不斷對外開放,西方文化和港臺時尚迅速進入中國,向年輕一代傳遞著最新的潮流信息。人們開始追求潮流,一個多樣化、多色彩的服裝時代就這樣到來了。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