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麗苗繡最“對稱”
苗族的刺繡藝術,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苗家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清《開化府志》、《廣南府志》、民國《馬關縣志》、《邱北縣志》都記載有苗族婦女“能織苗錦”之句。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由于環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歲就跟著母親、姐姐和嫂嫂學繡花了。到了七八歲,她們的繡品就可以鑲在自己或別人的衣裙上了。
苗族喜愛刺繡就像喜愛唱歌一樣,幾乎視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繡是與傳說里的苗民南遷聯在一起的,說是有位叫蘭娟的女首領為了記住遷徙跋涉的路途經歷,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過黃河繡條黃線,過長江繡條藍線,翻山越嶺也繡個符號標記,待最后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親手繡制的盛裝,為的是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激勵后人。
苗繡最講究對稱美、充實美和艷麗美。所謂對稱美,就是上下左右不論圖形、色彩、空間,都完全要求對稱;所謂充實美,就是整個繡品不留空白;所謂艷麗美,就是用色大膽,大紅大綠,鮮亮奪目。
苗繡主要用來鑲嵌服裝的衣領、衣襟、衣袖、帕邊、裙腳、護船邊等部位,亦可用它來縫制挎包、錢包等。一件布料價格平平的上衣,一條普通麻布制成的褶裙一旦鑲上了苗繡,便會光彩奪目,身價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