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展會“引進來”和“走出去”
觀念引進來
1995年2月,北京時裝界先于節氣而蕩漾著陣陣春意,首次與國外展覽公司合作舉辦的馬可波羅高級成衣博覽會不僅讓人們領略了來自意大利的時尚風潮,也讓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學習到國外專業展覽公司辦展的先進理念。從此,與國外先進的展覽公司合作,成為中國紡織貿促人辦展的又一重要方略,為參展商全方位服務,成為他們舉辦多種展會所秉承的宗旨。目前,在貿促會紡織分會舉辦的8個國內紡織專業展覽會中,有5個是與海外合作伙伴合作的,這使得中國紡織會展的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效益也越來越突出。
尤其是1995年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二樓的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展區里,紡織貿促會帶領100多家參展商用自己最新的產品和富有個性的展示開始尋找中國面料打通瓶頸的突破點,這就是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intertextile-home)。當時,展會面積不大,參展企業也不多,但其特有的效率方式還是引燃了連鎖發展的導火線,并讓中國的面料企業看到了發展的方向與希望。隨著參展企業的增多和展會知名度的提高,展會組委會為了突出展會的專業性,在2003年將紡織品面料展和家用紡織品展分開。
15年來,一個又一個企業隨著展會的成長而發展、壯大,成為中國的知名品牌。中國的面料質量提高了,中國的面料市場擴大了。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博覽會每年都吸引著來自全世界近百個國家的幾萬名采購商,它已成為中國紡織面料第一大專業采購平臺,也成為世界第一大紡織面料博覽會。
風采走出去
2000年,一架載滿中國紡織業界人士的飛機穿越太平洋抵達美國。當波音747的引擎在轟鳴時,機艙中熟睡的人們不知道他們正在開創中國紡織品貿易走向世界的一條新路。
在紐約一個用船舶碼頭搭建的展館中,200多家中國企業就這樣將中國人自己舉辦的專業展會引向了國際。
9年過去了,每年6月在紐約的賈維茨會展中心都會看到中國紡織人的身影。今天的中國紡織品貿易(紐約)展覽會不僅已經走向成熟,而且它所取得的成果也讓美國友人贊嘆不已,更讓為此耕耘過的人們感到極大的驕傲。
回憶起當年為了組織行業首次赴美辦展與美國有關單位談判時的情景,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常務副會長張延愷感慨萬千:
“1999年底,我們踏上了去美國的路。由于我們對美國展覽市場不太了解,尋找到相關人士及其困難,后來還是在中國駐美使領館的幫助下,才終于和美國有關方面有了正式接觸。在談判時,美國人總是持懷疑的態度,不相信我們有能力到美國辦展。即使是雙方達成協議后,美國人也還認為中國人只是說說而已。在隨后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里,紡織貿促會就組織了200多家企業準備赴美參展,而美方卻一直沒有開展工作,直到他們看到中國展團成行在即,才急忙臨時租用了紐約一個用船舶碼頭倉庫搭建的展館。第一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紐約)展覽會就在這里拉開了帷幕。”
令張延愷欣慰的是,從此以后,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不僅一年一度在紐約扎下了根,而且還告別了碼頭展館,移師到由世界著名華人建筑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紐約賈維茨會展中心。在2004年,美國紐約市議員阿倫·杰寧代表紐約議會授予中國貿促會紡織行業分會“杰出貢獻獎”獎牌,以表彰和感謝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紐約)展覽會為促進中美紡織服裝業界交流與合作及促進紐約旅游經濟方面作出的杰出貢獻。
如果說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紐約)展覽會是行業展會走出國境的開端,奠定了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走向世界的基礎,那么從2007年開始,展會組織者又推出了這一展會的歐洲版。2008年,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覽會亮相巴黎,讓時尚王國的人們真正領略到“中國風”的強烈及其特有的魅力。
張延愷說,改革開放為中國紡織行業和展覽業帶來了發展和希望。在WTO談判中,展覽業不屬于開放的行業,但經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貿促會多年的努力和成功的運作,使紡織服裝行業的展覽會率先走向國際化,為中外企業搭建了貿易和交流的平臺。在與國外展覽公司的合作中,中國紡織貿促人堅持學習國外辦展的成熟經驗,并結合中國國情,創辦出富有中國特色且符合國內外企業需求的展會。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展不僅全方位鍛煉了主辦方的組織能力,而且讓中國紡織業最優秀的團隊集體走上了世界紡織業界的舞臺,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紡織工業從量到質實現飛躍的決心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