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品牌對決“泡沫市場”贏得消費者
在國際品牌的沖擊下,一些中國品牌“另辟蹊徑”,衍生出一種特殊的生存手段——“轉基因”品牌,即公司輾轉遠赴國外注冊,起一個優美的外國品牌名稱,再賦予一段神奇的故事,一個“國際品牌”就此翩翩出世;但工廠依舊是國內的廠。
中國進入國際化市場之后,面對蜂擁而至的國際品牌,一些消費者不禁意亂神迷,對英文字母組成的標志有著篤定的崇拜。而此時的中國原創品牌大多剛剛度過創業的初期階段,尚在襁褓中的它們難以抗衡國際大牌。
在國際品牌的沖擊下,一些中國品牌“另辟蹊徑”,衍生出一種特殊的生存手段——“轉基因”品牌,即公司輾轉遠赴國外注冊,起一個優美的外國品牌名稱,再賦予一段神奇的故事,一個“國際品牌”就此翩翩出世;但工廠依舊是國內的廠,設計師也是原有的本土設計師,可以說,其品牌運營從頭到腳都是“黃皮膚、黃面孔”。
正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雖然還是從前的產品水平,但頂著洋文標志,多少就沾了一些“國際味道”,而這完全能讓一些消費者摸不著頭腦,盲目投入到“新品牌”的懷抱。由此,“轉基因”品牌快速催化了品牌的市場,帶來了短期內的優厚利潤回報及品牌追隨度。
然而,建立在這種“泡沫市場”基礎之上的“轉基因”品牌真的就此贏得了消費者的心嗎?
在創牌時期,“轉基因”品牌確實能夠短、平、快地拿下大部分市場,比起帶著“土腥味”的中國原創品牌,它們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青睞。
但問題是,假若只是頂著國際品牌的名稱,而沒有國際水準的設計、生產能力與之相匹配,長此以往,難免會讓消費者喪失興趣。更嚴重的后果是,在這個信息化社會,市場的日益透明化遲早會暴露出“轉基因”品牌的“混血”身份。而消費者一旦感覺受到愚弄,伴隨而來的肯定就是對品牌崇拜的破滅,從而迅速摧毀“轉基因”品牌前期占據的市場份額。
相比“轉基因”品牌的快速進入,“純有機”的中國原創品牌的建立無疑是艱難的———沒有大師的旗號,沒有百年的歷史沉淀……
面對著國際化市場千變萬化、動蕩起伏,中國原創品牌該選擇怎樣的道路?
其實,這就像人類第一次播種,從給莊稼澆水到施肥,人類對植物生長規律的認識,是在生產實踐中逐漸產生飛躍的。令人欣喜的是,一些中國原創品牌在摸索中已經開始找尋到自己的發展之路,并有了一定的市場認可。這是因為,中國原創品牌開始意識到,一些消費者推崇國際大牌的背后,并非只是盲目追隨英文字母的品牌名稱本身,而是因為國際大牌背后的百年積累———就像農民年復一年地挑選顆粒飽滿的種子,不斷優化品牌,國際大牌也在不斷地按照市場選擇去完善自己的產品,最終讓品牌成為產品的有力保證。
中國原創品牌的發展絕不能“崇洋媚外”,而要是學習、汲取其中的精髓。市場需要不同的產業鏈,無論是國際的、“轉基因”的、還是“純有機”的,消費者需要的不是單一的模式,而是多樣互補的產品。中國原創品牌應抓住市場任何一個產業鏈波動的機會(如“轉基因”品牌身份曝光、國際品牌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找到養活自己的辦法;不是簡單地改變自己的品牌身份,而是從外形結構到內部構造上,使產品更適合消費者的需求。抓住中國原創品牌對本土消費者需求的熟知度優勢,不斷發展能與國際品牌抗衡的產品技術。對待國際品牌的態度是既不諂媚也不排斥,發展的路上需要借鑒;在保有本土特色的根基上“嫁接”國際技術,創造更多國際設計師與本土設計師的合作機會,開發和學習國際水準的產品技術,最終用產品贏得消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