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豐走私舊服裝調查:20年來眼皮底下何以越做越大
屢打不絕的碣石非法經營走私舊服裝現象有望連根鏟除!廣東省政府決定從本月25日-12月25日在陸豐市碣石鎮開展整治非法經營走私洋垃圾服裝專項行動,徹底整治該鎮非法經營走私洋垃圾服裝活動。商務部也于前天到碣石鎮調研。
垃圾洋服為何屢打不絕、甚至在眼皮底下“生意”越做越大?
近兩年來,陸豐市委市政府先后組織了16次整治洋垃圾服裝的大行動和98次小突擊,收繳舊衣服總計約280噸。僅今年7月份就組織了兩次大規模行動,收繳舊衣服約120噸。然而,一邊是政府投入大量經費人力嚴防猛打,一邊卻是碣石鎮倒賣洋垃圾服裝產業鏈條的日漸形成。
為何屢打不絕?不約而同說“隱蔽”
從陸豐市工商、環保等部門到碣石鎮委鎮政府,被問到碣石鎮非法經營走私洋垃圾服裝為何屢打不絕時,他們不約而同地說到一個詞:“隱蔽”!加工倒賣洋垃圾服裝的村民掌握了一套和政府部門“捉迷藏”、“打游擊”的所謂經驗。陸豐市打擊走私綜合治理辦公室主任陳梁壯曾說,當地政府已經跟非法經營走私舊服裝的行為進行了20多年的斗爭。
碣石鎮鎮長莊桂煥說,碣石鎮非法經營走私洋垃圾服裝大多是家庭作坊式,住家、生產、倉庫“三合一”,很隱蔽。長期以來,他們和政府“捉迷藏”、“打游擊”,有行動馬上關門避風頭,行動過后又重操舊業。工商部門稱,工商主要在流通領域對走私洋垃圾服裝的買賣進行查處,但村民有逃避檢查的辦法,有人負責在村口瞭望、通風報信,夜里卸貨時也有人負責保護,經常是執法隊伍一到村口,村里已紛紛收攤,往往只能查處到一兩家。國家對舊衣服加工經營本身無明文禁止,當沒有證據證明村民加工、銷售的服裝來自境外時,工商部門苦于“以什么名義取締”。對于今年初建起的新饒村三家(自然)村288間門店,非法經營走私舊服裝從“隱蔽”變得“明目張膽”,但村民與客戶往往電話通知進出貨,不在門店交易,工商部門仍然很頭疼。
除了違法成本小外,利潤是村民不顧政府三令五申加工銷售洋垃圾服裝的巨大動力。當地村民說,碣石鎮三家村、水巷口、東關巷等地至少有七八百戶人家經營走私洋垃圾服裝,加工翻新或銷售。據莊桂煥說,“洋垃圾”在國外是貼錢雇人拉走的,進貨成本很低,一般200斤的一大捆衣服只要200多元,幾乎只需付一點運費。而簡單去污、翻新,一件有的賣五元十元,質地好的則可以賣到幾十元。有舊服裝可加工,大家都不愿意進廠打工,因為工錢太少。
水路變成陸路,為何仍落腳碣石
早在1983年,碣石少數漁民出海港澳,順道帶回一些洋垃圾服裝,自己穿或送給親戚朋友。后來,因為碣石有生產加工服裝的傳統和工藝,一些村民開始加工、翻新和販賣洋垃圾服裝。到了本世紀初,由于經營翻新服裝成本低、利潤大,一些不法分子走私舊服裝,碣石形成了非法經營走私洋垃圾服裝的產業鏈,參與經營走私洋垃圾服裝的確切人數到底有多少,連碣石鎮干部也說難以統計。
陸豐市海岸線長達190公里,碣石鎮海岸線長40.3公里,近三年來,陸豐市委市政府把打擊沿海走私洋垃圾服裝列入整治的工作重點,嚴堵海上走私渠道,但碣石鎮的經營走私舊服裝活動并沒有隨之消亡。原來,洋垃圾服裝的走私悄悄從水路變成了陸路的“螞蟻搬家”,日本、韓國及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舊服裝經香港轉口越南進入廣西等地,再從陸路經廣州來到碣石。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