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加劇 貿易保護使紡織業深感涼意
全球經濟企穩回升,是當下業界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但就在人們慶幸金融危機的陰霾逐漸退去時,貿易保護主義的卷土重來卻讓業界普遍感到一絲涼意。
全球經濟形勢嚴峻背景下,一些有礙于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貿易壁壘陸續浮出水面,反傾銷、反補貼等手段被提上日程。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金融危機從負面啟迪人們,全球化條件下一旦危機爆發,任何國家既不可能靠壟斷地位左右世界,也不可能獨善其身。2008年底的20國會議上,各國很快統一認識,協同救市,終于避免了全球性大蕭條的出現。雖然明目張膽的貿易保護已如過街老鼠,不得人心,但變相的、局部的貿易保護仍然存在,我國紡織服裝業對這些新的貿易保護主義仍需謹慎對待。
繼IMF及世界銀行早前將今年全球經濟指標大幅度下調后,5月27日聯合國亦以全球金融危機加深為由,將今年全球經濟預測大幅下調至收縮2.6%,較其年初估計的負0.5%大幅降低。
國外需求急劇萎縮,國內產能過剩。在此背景下,優勝劣汰將加速進行,競爭力較弱的企業將無法生存。原來可能需要三至五年才完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轉型開始加速。而經濟全球化的加劇,使得處于產業調整期的中國紡織業在國際競爭中需要注意更多問題。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又將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升級、調整推上高潮。此時,各國為促使自身經濟迅速擺脫危機,新的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
金融危機加劇貿易保護
WTO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球40%的反傾銷案件、70%的反補貼案件都是針對中國的出口產品。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反傾銷、反補貼和特保調查案件同比上升了18.8%,其中超過2/3涉及到中國的產品。
對此,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認為,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并沒有解決中國紡織品貿易面臨的國際環境深層次的利益矛盾,中國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競爭將更加激烈,貿易爭端將更加頻繁和復雜;國內經濟因素和產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也將對中國紡織品貿易帶來諸多影響。
尤其是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份簽署的針對中國的輪胎特保案,使得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走向惡化。
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的簽署在短期內為中國的紡織品貿易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貿易環境,但中美、中歐紡織品貿易并不會就此完全風平浪靜,尤其是美國將繼續通過紡織品問題迫使中國在開放服務貿易、保護知識產權和人民幣升值等方面做出讓步。發達國家和地區針對紡織品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呈現多樣性,如區域優惠安排、反傾銷、社會責任標準、技術貿易壁壘等。發展中國家將越來越頻繁地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與配額時代不同,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由過去的共同利益方變為利益沖突方,今后,發達國家將越來越頻繁地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處理與發展中國家的競爭關系較之處理與發達國家的關系,將更為復雜。
科技創新突破相關壁壘
目前,中國紡織行業盲目擴張、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依然存在。紡織行業經營秩序缺乏規范,出口結構不合理、缺乏品牌、缺乏核心競爭優勢,將成為制約中國紡織服裝出口的重要因素。這些因素也使貿易保護有了可乘之隙。
杜鈺洲認為,中國的紡織產業很薄弱的環節就是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如果一個品牌沒有自主創新能力,沒有原創能力,就沒有核心發展的動力。但是我國紡織服裝企業最缺失的,是營銷過程的創新。我國紡織業還處于國際供應鏈的低端,要進入到國際供應鏈的高端就必須要掌握營銷渠道,這樣才能提高對市場的控制力。
任何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快的國家,按照比較效益的理論,都肯定具有自己的長處,不能一無是處也不可能處處開花。不通過合作很難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合作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必然的結果。但是其間有很難調和的矛盾,因為各國各企業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不同,不可能沒有沖突。有些發達國家由于在紡織產品上的競爭沒有優勢,就在政治上挑三揀四地找理由來壓制我國紡織品產業在海外的發展。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