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鞋企現狀及其身陷困局的深層根源
珠三角鞋企在我國制鞋行業,占有重要地位。20多年前,世界產業的轉型使臺灣人把世界鞋業加工轉移到珠三角,很快,那些從臺灣鞋廠出來的內地人,開辦了更多的鞋類加工廠,珠三角也由此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而珠三角制鞋業主要集中在廣東。廣東制鞋業在業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廣東的制鞋業曾獨領風騷多年,然而,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這個制鞋業重地最近幾年卻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等的重創,加上人民幣的持續升值以及一些地區或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使廣東鞋企受到嚴峻挑戰,許多鞋企要么倒閉,要么遠走他鄉。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在廣東五千多家鞋企中,有一千多家倒閉。除了部分倒閉外,目前廣東另有25%左右到東南亞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有50%左右到我國內地省份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
隨著廣東的土地、人工等成本的提高,一部分鞋企倒閉已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意味著廣東制鞋業正進入轉型升級的陣痛時期。觀察國內制鞋業的現狀,我們會發現,與同是制鞋基地的江蘇、浙江、福建省相比,在面對同樣的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上漲及宏觀調控等外部大環境下,廣東制鞋業受到的沖擊最大。究其原因,是江浙閩等地的鞋企在開拓國內銷售渠道的同時也在拓展屬于自己的國際營銷網絡,在這方面比廣東鞋企競爭的籌碼更多,而廣東超過80%以上企業都是采取加工貿易方式組織生產、銷售。
廣東經濟模式陷困局的深層根源
任何國家和地區,導致經濟興衰的深層原因很多,比如產業和市場周期性波動、經濟發展方式轉換、資源環境變化等。就廣東而言,經濟模式陷入困局的最深層根源是什么呢?我思考的結果是:廣東制造業高速擴張所依賴的市場經濟基礎存在巨大缺陷,在早期快速發育成長之后長期未得到有序地建設,自由化過度,組織化不足,而這種制度化缺陷被工業化成就所掩蓋一直未來得及修正和完善。正因為如此,廣東快速工業化進程就一直在一條市場經濟發育不太完善和存在缺陷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跑到今天,終于撞到一堵不算太矮的墻了。因此,應當稍微停下來,修整一下這條擱置很久而未修完的道路了。
市場經濟的發育成長完善始終由兩個方面組織:一是自由化過程,二是組織化過程。前者即為放開、開放、放松等過程,后者即為培育、投入、建設、發展過程。進一步說,廣東三十年經濟發展歷程中,盡管市場化在先,工業化在后,但后來,工業化浪潮淹沒了市場化進程。市場自由化過程相對完成之后,市場的建設、治理、規劃、提升、整合等任務就被相對淡化和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