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季度歐美對我紡服類產品召回通報情況簡析
近年來,我國紡織服裝出口面臨的貿易保護措施越來越多樣化,配額限制、反傾銷反補貼、技術壁壘、“特保”等,如今又面臨著屢遭召回的窘境。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上大批金融機構的倒閉重組,失業人口的增加,居民消費的減少,使得市場需求進一步萎縮,部分國家為保護本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經濟利益,不斷以不同形式的貿易保護措施來限制中國紡織品服裝的進口。召回作為技術壁壘的一種形式,越來越多被歐美等國家采用。這篇文章來源于紡織資源,請各位網友直接在瀏覽器中直接輸入紡織資源查看。
歐美召回通報數量增勢顯著
歐盟方面,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統計,2009年1~9月,歐盟委員會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RAPEX)共發出通報1237起,同比增加21.16%,其中對華通報734起,同比增加30.37%。紡織服裝類產品受到通報警告的數量激增,前3季度共收到通報153起,同比增加6.29倍,占全部對華通報比例的20.84%,而去年同期紡織服裝類產品只占對華通報案件的3.73%,與金融危機爆發前相比增長趨勢十分可觀。
美國方面,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中心統計,2009年前3季度,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共發出約307件召回案件,其中對華發出召回案件163件,占整個召回案件數的53.09%,超過一半。對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共發出21起召回,同比增加10.53%。
歐美兩地區對我國通報召回的紡織服裝類產品仍是以兒童服裝為主,但也包括一些運動服裝和特殊用途服裝。被通報的主要原因也十分相似,主要是存在窒息危險(兒童上衣和帽子的抽繩長度超標)、化學危險(被檢出富馬酸二甲酯)、致傷危險(兒童服裝的腰部抽繩長度超標)、服飾產品中違禁使用偶氮染料等。這些被通報的產品,除涉及抽繩長度超標的兒童服裝被責令采取改正措施外,其他各類產品都或主動或被動地撤出了市場并召回已售出產品,尚未進入美歐市場的產品則直接被海關拒絕進口。
四原因頻繁遭受通報
頻繁的召回和警告已經使國內相關紡織服裝出口企業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分析我國紡織品服裝類產品在歐美市場屢屢遭到通報和召回的原因,可以歸為四個方面:一是,部分出口服裝確實存在質量和安全性問題;二是,產品質量是合格的,但進口國的檢測機構檢測的數據不準確,導致了有關方面判斷中國的產品不合格;三是,我國出口產品執行標準與國際標準不接軌,對產品的質量界定存在著差異;四是,我國出口企業與目標國存在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
技術壁壘將成貿易保護主要措施
歐美等國自配額取消后為防止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其市場的沖擊,先后出臺和更新了10余項新規定,如REACH法規、關于禁用偶氮染料、關于紡織品生態標簽標準,還有每年都會提高要求的Oeko-Tex100認證標準。
不但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提出各種技術壁壘,連亞洲部分國家也提出相應的法規政策。作為我國主要出口國,日本也將在2010年以法律形式要求從事化學品業務的相關企業就化學品產量、進口量以及用途等每年向政府報告一次,目的是對可能造成環境和健康危害的化學品進行嚴格管理。這項制度被稱為“日本版REACH”。
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出臺,使我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出口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和風險。特別是當前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歐美等國為保護本國市場和利益,加大對我國輸歐美紡織服裝類產品的監管力度,貿易保護抬頭之勢明顯,而各種技術壁壘則將成為今后的主要貿易保護措施之一。
應對貿易保護的建議
從受到通報產品的召回原因可以看出我國目前紡織服裝行業生產和出口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生產和出口標準的滯后,與國際標準不接軌;檢測手段落后;認證步伐緩慢;缺乏強制標準和技術法規等。
為此我們對出口企業提出的建議是:
提高企業的產品安全意識,增加對相關標準的了解;加快技術進步,加大研發投入,從源頭上確保產品質量;加強企業快速反應機制,善于利用國際條例和法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進行有關國內國際生產出口標準的培訓。
對政府機構和相關協會的建議是:
建立和完善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及時跟蹤國外先進標準的動態,加快我國標準與國際接軌的步伐;強化質量體系和產品檢測、認證手段;認真應對反傾銷和特別保障措施,普及有關知識,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力量,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和外交手段化解因貿易保護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形勢;密切關注出口發展趨勢,對目標市場產業結構和狀況深入調查,互通信息,協調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