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區產學研結合推進科學發展紀事 校企合作激發“聚變”效應
從11月9日開始,為期3天的2009中國臺州校企人才和科技合作系列活動將在路橋展開。這標志著,以校企合作為重點,路橋產學研結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路橋區委負責人說:“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可以引進一批企業急需、緊缺的高校高層次人才,對于推進路橋產業轉型升級和科學發展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和意義。”
黨政搭臺助力校企合作
“對于我們企業來說,這次校企合作活動可以說是一場全方位的‘科技大餐’,黨委政府為我們企業轉型發展搭起了一塊‘大跳板’。”談到即將舉辦的校企合作活動,路橋的許多企業家充滿了期待。
在本次校企合作活動中,作為主辦方的路橋區就為企業量身安排了諸多內容。活動期間,主要有“贏在路橋”院校協會企業合作論壇、最新科技成果對接洽談會、主導行業校企科技對接會、專家教授實地考察企業等。
據路橋區委人才辦負責人介紹,路橋區專門成立了校企合作系列活動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籌備中我們主要強化了校企合作中企業需求排摸,明確區內需要幫助聯絡對接的合作項目。”該負責人說。
路橋區黨委政府助力校企合作,可謂由來已久。據介紹,自1999年以來,路橋區每年都投入專項經費用于舉辦全國性的科技展覽會,每年邀請全國50余所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百余名專家教授前來路橋與臺州的廣大企業洽談。到目前,僅路橋區內企業就簽訂了技術合同311個,技術成交額達2.43億元。
路橋區委常委、組織部長蔡偉說:“由黨委政府聯合開展校企合作系列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在過去科技項目交易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綜合平臺。”
校企合作共建創新平臺
今年8月份,浙江通宇控股集團與浙江工業大學聯合成立創建了路橋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在此之前,集團已經與浙江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建立了產學研基地。
通宇集團強化與高校聯手的做法,事實上是許多路橋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共同選擇。換句話說,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路橋區的企業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加強與院校共建創新載體,才能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有力支撐。
路橋區科技局負責人說:“為了調動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借腦發展的積極性,路橋區也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政策。”據了解,路橋《關于引進“大院名校”聯合共建科技創新載體》的文件明確,對于符合要求的聯合共建創新載體,區里對其研發經費進行補助;同等條件下優先將其項目列入區級計劃項目。
政策引導激發了企業共建創新載體的熱情。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需求,路橋的許多企業紛紛與各大院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合作方式。臺州市優特軸承有限公司與國家級洛陽軸承研究所合作建立了洛陽軸承研究所浙江分所,其中的合作方式就是采用洛陽軸承研究所技術入股15%及現金入股10%,其余股份則全部由優特公司投資組建而成的。
據初步統計,目前路橋區共有市級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10多家,共啟動項目30項,總研發經費5000萬元左右,共爭取高級項目16項,其中省級以上項目6項,產生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創新平臺實現轉型升級
通宇集團在技術創新中有個“筑池養魚”的做法。就是依靠公司自身科研力量選題研發,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建立了產學研基地,建立了機電一體化研究所,作為技術依托,增強企業持續發展的新動力和高端技術產品的研發能力。
“筑池養魚”提升了通宇集團的創新能力。公司先后多次承擔了多項國家火炬計劃項目,成功開發和生產電腦高速平縫機、超高速包縫機等新產品開發和新工藝研究項目,先后有60多個產品獲得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0多個國家級火炬計劃產品和50多項專利,70多個省部級優秀產品和省創新計劃項目等。
路橋是全國的電動機生產基地之一,僅中小型電機的年產量就超過2000萬千瓦。“今年7月,‘路橋電機’集體商標注冊已被國家商標局正式受理。按現行申請注冊程序,在兩年左右可完成核準注冊,屆時路橋區將誕生首件屬于自己的行業集體注冊商標。”業內人士介紹,路橋機電行業的發展背后,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浙大臺州機電研究所提供的高科技服務。
對接高校的科研優勢和路橋的特色產業,臺州機電研究所成為了路橋區產學研結合的“新高地”。據介紹,浙大臺州機電研究所通過建立機電產品創新支持中心、機電產品測試優化中心、機電產品研發中心和機電技術培訓中心,為路橋機電企業提供了產品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服務。目前,研究所已申報多項國家、省、市項目,申報發明專利10多項。
另外,研究所已與路橋當地10多家企業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其中協助恒勃濾清器公司研制新型汽車進氣系統,并使該系統成功進入廣汽集團自主開發車型的配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