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出口增利潤減 鞋企仍艱難
前十個月出口量達到17.6億雙 東盟、拉美等新興市場占主導
在經歷了大半年的艱難掙扎后,深圳鞋業似乎已經逐漸從金融危機的陰霾中“熬”了出來。根據深圳海關的統計,上月經深圳口岸出口的鞋子達到1.9億雙,同比大幅增長五成以上。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不少鞋企從這一波出口回暖中收獲的利潤卻并不像出口量那樣可觀。在紛繁復雜的數據背后,深圳外貿鞋業的復蘇前路是否真的已經看到了逆轉的曙光?又抑或依然是“暗礁重重”?
東盟市場帶動出口回暖
從深圳海關的統計數據看,今年下半年以來,深圳口岸的鞋出口量一直在持續回升。10月份深圳口岸共出口鞋子1.9億雙,同比大幅增長50.4%。而今年1月到10月的出口量則達到了17.6億雙,已經止住了出口量與去年同比下降的持續跌勢,實現了10.3%的增長率,其中7月和8月深圳口岸鞋出口量更連續超過2億雙。同時,前三季度出口額也上揚了9.7%,達到40.7億美元。更令人可喜的是,出口的增速還在繼續加快,10月的增速就比前3季度快了3.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迅猛的恢復性增長主要來源于東盟、拉美等新興市場。其中深圳今年以來已經向東盟出口3.5多億雙鞋,迅猛增長80.9%,此增長率比去年同期提升了近30個百分點。東盟市場也有史以來首次成為深圳口岸鞋出口的第一大目的地,對鞋出口增長的貢獻率高達93.9%。而對拉丁美洲市場和非洲市場也分別大幅增長73.3%和46.3%。
與此同時,對歐美市場的出口量仍然下降明顯。今年前十個月經深圳口岸對美出口鞋3.1億雙,下降13.1%;對歐盟出口2億雙,下降7.7%;以上兩個傳統市場的出口量合計僅占到同期口岸出口總值不到三分之一。
“出口千萬雙”企業增多
隨著外部市場需求回暖,近幾個月來,從深圳口岸出口的鞋企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其中8月比7月增加了293家,9月又比8月多了261家,10月繼續增加了236家,前10個月有出口業績的企業達到3495家,出口超過1千萬雙較大規模的企業有21家。
訂單多了,開工的廠子也多了,不少企業出現了明顯的招工缺口。美格鞋業不過是一家只有200多人的小廠,但據負責人徐先生透露,其普工缺口竟然達到40多人。“這段時間公開招工都很不容易,只能靠工人們互相介紹。”徐先生說。
而前段時間在韶關舉行的招聘會上,明明是“東莞企業專場招聘會”,卻“混”進一些深圳企業“搶人”。
訂單增加但利潤降低
不過記者在走訪中卻發現,對于一些鞋企來說,利潤前景卻沒出口形勢表現得那么樂觀。雖然歐美市場出口量有所減少,東盟市場似乎在興起,但事實上,歐美市場的吸引力仍然存在,其中的要害因素就是利潤。
“雖然整體訂單比上半年增加了20%左右,利潤卻不怎么見漲。”徐先生說,“主要原因是定價權很大程度上還在采購商手中。”不少鞋企也向記者抱怨,不少采購商經常以出口退稅率上調、人民幣實際匯率等借口壓低出口價格。
據了解,去年深圳外貿鞋的出口平均價格為2.5美元,今年以來已經降到每雙2.3美元,而上個月的平均價格更已經跌到了2美元。“雖然看起來只有幾毛錢的差別,但是已經足以對本來就微小的利潤空間形成很大的擠壓。”
耐人尋味的是,價格下跌很大程度上正是東盟市場的“繁榮”帶來的。一位深圳小鞋廠的老板告訴記者,他們還是更愿意將鞋子賣到美國,因為到美國的鞋子出口價格還算比較高,平均能達到5到6美元,最高檔的甚至可以超過10美元,但出口到東盟等新興市場的產品一般都在每雙2美元上下的波動,利潤率遠遠比不上出口美國。
深圳民勛鞋業的負責人林小姐表示,近期歐美訂單也有所提升,不會輕易轉而進攻東南亞市場。
鞋業面臨兩大“暗礁”
廣東省社科院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品安認為,歐美一直是廣東鞋產品出口的重點市場,東盟等新興市場的興旺部分也歸因于美國經濟的復蘇,深圳鞋企不能一窩蜂地投資東盟市場,而應該根據自己產品的特性選擇合適的出口市場。
對于不少鞋企反映的“賺吆喝不賺錢”的現狀,劉品安表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日漸高筑,這兩大問題也是深圳鞋產品出口仍將面臨的“暗礁”,因此鞋企目前擴大生產還需謹慎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