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新路:打東方文化牌走個性路線
在外貿方面,要把東方的文化內涵融入到國際時尚元素里;在內銷市場,要特別關注80后、90后消費群體的消費習慣。
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沒有什么是不可以改變的。變則通,通則久,中國服裝業應該如何改變呢?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提出了他的設想:外貿要打“東方文化牌”,內銷要關注年輕一代的“個性化路線”。
11月12日,全國服裝行業統計工作及產業集聚地統計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蔣衡杰就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作了詳細分析。他指出,金融危機對于國際紡織服裝市場的影響巨大,直接影響到了中國服裝行業,尤其是美國市場受金融危機沖擊,市場消費形態、消費者消費意識改變,導致對服裝的需求降低,以及中國對美國出口減少。
如何擺脫當前中國服裝的外貿困境,蔣衡杰指出:“國內服裝企業想要走出去,還需要把東方的文化內涵融入到國際時尚元素里,在生活中捕捉時尚流行元素。我們除了要取得紡織制造的利潤,還要通過品牌創新增加附加值,帶來消費終端的價值。”
要將“靠天吃飯”變為“用天吃飯”。“暖冬”讓防寒服生產企業損失慘重,今年這個冬天,冷風又吹熱了“暖經濟”。可見,在這樣的一個寒冬季節可以讓成千上萬家企業獲益,反之,也可以使大量企業關門大吉。因此,對服裝界來說,企業或行業組織應當建立一套預警機制,提醒企業注意氣候變化可能給行業或市場帶來的影響,使企業能極早在產品結構方面作出調整,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談到如何盡量消除氣候變化對企業帶來的影響,品牌戰略專家謝曉軍提供了四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