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求數量到求質量 臺州縫制設備行業尋求新突圍
這幾天,來自金華的東陽國際縫制機械市場向臺州發出“邀請函”:這個將于2010年竣工的國內最大專業市場,期待著臺州縫制設備配件企業入駐。這是不是意味著,經歷了“寒冬”的臺州縫制設備行業有望再度崛起?為此,記者昨日走訪了椒江多家縫制設備生產企業和行業協會。
作為主要產區之一,我市在國內縫制機械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單配件而言就占到全國市場的1/3,可謂行業發展“晴雨表”。椒江區縫制設備配件行業協會秘書長阮孟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有所好轉,但不明顯。
“低潮”帶動行業大洗牌
“今年將是縫紉機行業的‘洗牌’之年。人人都能拿起螺絲刀做縫紉機的時代終將過去。”在阮孟康看來,臺州縫制設備行業大洗牌勢在必行。
從配件生產,到裝配整機,再到經銷商銷售,臺州的縫紉機產銷都是“現金交易”,一旦某個環節出現“斷裂”,資金不能及時回籠,最吃虧的就是處于生產鏈最末端的配件生產企業。“保守估計,現在僅椒江下陳有幾百家企業,外面拖欠的貨款就有上億元。”阮孟康分析說,去年以來的金融危機著實給這些企業上了一課。
由于臺州有較為成熟的產業鏈,縫紉機生產基本是“就地取材”,本土配件企業生產的產品直接供應本地整機企業,導致行業內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價格、檔次也一直上不去。“目前臺州的縫紉機主要以中低檔為主,而且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少,‘仿造’的多。”阮孟康介紹,這次的“低潮”,正好帶動行業大洗牌,把一些低端的、不能適應新發展的作坊式企業淘汰掉了,而保留下來的企業可以借此進行產業升級和調整。
既要做差異,又要做市場
“企業要學會用質量去競爭。”阮孟康,1969年到下陳鎮(現為下陳街道)工辦工作,一直與縫紉機打交道,直到2006年退休。而今作為行業協會秘書長的他,給出的發展建議是不求數量,求質量;做產品差異化,打造專業市場。
這一點,記者從東陽國際縫制機械市場相關負責人處也得到了印證:作為國內重要的縫制配件產品銷售基地,東陽周邊聚集了臺州、寧波等重要產業群;而東陽本身,從事縫制機械銷售的人數眾多,銷售范圍遍布全國。目前,東陽銷售的配件占國內配件市場總量近70%,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目前,臺州縫制設備行業正經歷產業調整和升級,已經把市場做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臺州企業期待著新崛起。正如一些從業者所說的,在國內外環境都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跑量”的路已經行不通,“跑質”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