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針織企業生存錄
每年的行業理事會都是了解企業狀況的一個窗口,于近日召開的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四屆五次理事擴大會議及中國針織行業發展論壇也不例外。奮戰在行業一線的企業負責人及產業集群的管理者,都用實在的語言描述了他們目前的處境及對行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思考。
2009,誰在賺錢
“1/3的骨干企業支撐起了行業利潤”,這已成為一個業界常識,但細分這些企業的構成,剖析他們的賺錢之道,不無啟迪意義。記者將這些企業的經驗進行了總結,發現雖然表現形式各異,但最根本的元素仍是“創新、產品結構調整、科技引領”等,這些老生常談的詞匯,經這部分企業消化、實施后,實現了實實在在的利潤。
針織行業大哥大青島即發集團今年出口金額達5.6億美元,集團總經理楊偉東將之歸功于設備的引進與改進以及產品品種的調整。今年,即發在為耐克、阿迪達斯貼牌加工的同時,還著手品牌建設,開設專賣店。
與即發毗鄰的濟南元首針織股份有限公司,用其董事長溫增利的話來說,“今年整體形勢比較穩定,銷售持平,利潤翻了一番”。他將獲利因素歸結為三點:第一,匯率以及國家政策的利好,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讓企業獲得了一些實惠;第二,在產品附加值上有所提高,除了傳統的棉質內衣外,還增加了化纖內衣;第三,產品單價提高了一部分。他表示,接下來將增加國內銷售,今年年底將建內銷生產線。
與山東這兩家企業開始著手建內銷渠道不同,江蘇的AB集團及紅豆集團今年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內銷市場的商機。AB集團董事長周惠明介紹說,今年公司對外出口與往年持平,但在內銷市場增長了20%,企業效益較好。紅豆集團今年則在連鎖銷售模式上取得了很大突破,目前在江蘇已開設了150家店面。據其負責人介紹,今年公司利潤同比增長25%,氣候因素對內衣發展幫助很大,10月份之前不少企業感覺困難,11月份由于南北方都大幅降溫,許多企業內衣產品供不應求。下一步,紅豆在整合式銷售、人才培養及店鋪管理上要繼續探索。
產業集群是針織行業中舉足輕重的力量,“1~8月多數針織服裝集群地產銷總體略有回升,但產品銷售利潤率增速明顯低于去年水平;利潤下降趨勢減緩。”這是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理事長楊世濱對今年針織產業集群發展態勢的總體概況。出席本次理事擴大會議的浙江海寧、河南安陽、江蘇江陰祝塘鎮、山東棗莊等產業集群地的負責人介紹的情況,對這一概況做了很好的注解。
海寧經編產業園區1~9月實現產值81.9億元,同比下降6.5%;實現銷售80.3億元,同比下降5.8%;實現利稅4.7億元,同比增長16.8%;其中實現利潤3.0億元,同比增長31.0%。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沈順年介紹說,今年園區加大了技改投入,截至目前投入累計已突破10億元,今后海寧經編將立足經編,跳出經編,大力推進產業鏈的聯合,大力發展功能性面料及高性能產品。
有“針織服裝名鎮”之稱的江陰祝塘鎮,今年針織服裝利潤下降了5%,產量卻增長了10%,承接國際采購業務的企業、規模企業數量增加。祝塘鎮委員會書記何建華表示,祝塘今后要做好幾個一起抓:國際、國內市場一起抓;貼牌生產與自主品牌一起抓;龍頭帶動與中小企業發展一起抓,等等。目前,祝塘每年注冊的針織服裝商標數達150以上,雖然金融危機對祝塘大大小小500多家企業有所沖擊,但沒有一家關門停產的。
山東棗莊作為“中國針織文化衫名城”,1~10月份,實現出口總額87億元,全年力爭突破100億元,產值增長22%,利潤基本持平。為了改變低檔貨占主流的面貌,棗莊今年也開始推品牌,并準備建立省級以上的研發中心。河南安陽市自2007年做好十大規劃后,找到了針織內衣的定位,在發展中低檔產品的同時,今后也要開發高檔產品。
這些業績談起來輕松,其實在背后深藏了種種艱辛,2009年這些骨干企業及產業集群克服了太多的困難,也面臨著許多困惑。
2009,企業之惑
一惑:原材料價格瘋漲。2008年,受國際棉價大幅下跌及國內紡織企業發展困難影響,國內棉花價格一路走低,這為針織企業降低成本發揮了積極作用,不少企業坦言,今年上半年利潤的取得與之不無關系。但今年9月份特別是“十一”以后,棉花、化纖等原料價格爭先恐后地瘋漲,“近一階段,棉花、滌綸短纖的價格漲幅都在20%以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王天凱說。這一再考驗著針織企業的承受力。
蓋奇(中國)織染服飾有限公司今年接收訂單的情況出奇地好,“我們今年的接單總量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但從10月份以后就不敢再接明年的單了。”董事長王衍筑說,他沒有料到棉紗價格會漲得這么快,現在訂單接的越多就意味著虧損得越多,因為沒法將上升的成本通過提高成品價格加以轉移。江蘇東渡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徐衛民對當前棉花市場的情況更加困惑,他說:“現在一方面國外的棉花進不來,另一方面急需用棉的紡織企業買不到棉花,國家實施的儲備棉招標,讓中間商獲利頗多,這樣下去會讓更多的訂單轉移到別的國家去。”現在棉紗、化纖價格的大幅上漲,讓東渡集團每個月至少損失600萬元。
基于國內棉花缺口的不斷加大、國際石油價格的起伏不定,對于明年的原材料價格走勢,企業大都認為將會更加嚴峻,“明年原料價格的波動會更大。”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也如是判斷。
二惑:品牌外部環境不完善。“現在都提倡品牌戰略,我們不是不想創品牌,而是缺乏好的外部環境的支撐。”會上,一位老總拋出了這個觀點,在企業中引起了共鳴。蓋奇集團董事長王衍筑說;“我們現在可以為很多著名的世界品牌做加工,為什么不能自己做品牌呢?現在國內大氛圍不利于企業創品牌。”江蘇常州老三集團的負責人也深諳創品牌是今后發展的方向,同時也意識到了其中的艱難,據他介紹,老三集團幾年前就推出了一個品牌,但在提升市場占有率上現仍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AB董事長周惠明對此更有感觸:“在中低檔市場,我們要遭受‘山寨’服裝的沖擊;在高檔商場,國外品牌一統天下;弱勢品牌也很難走出國門。國內自主品牌的空間何在?”企業寄希望于“十二五”期間,國內品牌的外部環境能夠改善。
三惑:勞動力資源缺乏。眾所周知,我國是勞動力大國,但近兩年許多針織企業強烈感受到用工的緊張。勞動力資源的回流,讓江陰祝塘感覺發展受牽制。祝塘鎮委員會書記何建華說,去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來自四川的勞動力明顯減少;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來自陜西等地的勞動力也在減少,同時勞動力成本還在上升。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江浙等發達地區的企業的認同。雖然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了針織企業的效益,但有些專家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盡管內外部壓力重重,大部分企業對行業發展仍非常有信心。浙江丹吉婭集團有限公司一直專心致志地在襪業耕耘,董事長洪冬英說:“襪子雖是個小行業,但我覺得干起來很有勁頭。”她的精神風貌讓人很受鼓舞,在針織企業中也很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