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企開拓國際市場的新跳板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加速發展,國際貿易、投資和生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在世界范圍內展開,一個開放的全球市場體系正在形成,它推動著各國成為親密的經濟戰略合作伙伴。但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市場經濟蕭條,需求持續下降,貿易交往減溫,這種關系似乎有所動搖。而一些居心叵測的西方國家企業更是滋生了貿易保護主義,讓整個局勢變得更加緊張。近期,歐盟對中國鞋企循環往復的反傾銷舉措,讓不少國內鞋企憂心忡忡,在渴望拓寬國際市場的同時,卻要承擔著高額關稅的壓力,有些中小型鞋企只能望洋興嘆,而即便擁有實力的品牌鞋企在發展中也是力不從心。這種不理智的貿易保護行為終將會兩敗俱傷,不僅阻礙了中國鞋企的前進方向,也會使歐盟顧此失彼。
對于中國鞋企而言,除了積極反對和抵抗貿易保護手段以外,更重要的是尋找其他的發展領域,不能一心只盯著發達的西方市場,這種好高騖遠的心態會使自身產生過度的依賴性,以致在發生貿易摩擦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另一方面,國內生產成本的日益高漲,使鞋企的出口利潤不斷被壓縮,中國鞋企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中國鞋企可以尋找國外其他具有市場潛力的地區,作為開拓國際市場的跳板,例如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國家。
如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即將建成,這讓許多中國鞋企看到了新的希望,屆時這里將形成世界上擁有消費者最多和覆蓋面積最大的經濟區。據了解,從明年1月1日起,中國與東盟10國逾9成產品貿易將實行零關稅,包括鞋子在內的近7000種產品可零關稅進入東盟,而且東盟已與日本、韓國、印度等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生產的產品還將可享受東盟與這些國家的自由貿易區優惠關稅待遇。因此,選擇進入東南亞國家是中國鞋企不錯的選擇,既減小遭遇貿易保護攻擊的危險,又能為自身爭取到更大的發展空間,一舉兩得。
目前,已有一批鞋企品牌在一些東南亞國家展開深層次的經營,包括開設專賣店、分公司,投資建設廠房、生產基地,有的還就地上市。東南亞國家擁有較大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優勢,鞋企可以通過在當地投資設廠,實現內外銷雙管齊下,而且東南亞是華人華僑的集中生活地方,這些地區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在品牌的傳播上可以找到更多共性的地方,還有地緣的接近,生活習慣、體形的相近等因素,這些對于中國鞋企創建和完善品牌,獲得可觀盈利以及應對突變的國際貿易形勢有積極作用,促使中國鞋企走向國際化發展道路。
但這并不意味著一旦進入東南亞市場,中國鞋企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想要在這一地區穩步發展,要面臨的問題也很多。東南亞國家的制鞋業正處在行業剛起步的階段,行業發展的各種制度還不夠完善,產業配套能力落后,而一些地區的勞動成本也在速度增長,效率低下、罷工不斷、工作生活文化不同等因素也會給鞋企帶來影響。例如,越南勞工成本為3.14美元/日,但是越南工資每年以15%的速度不斷增長;泰國最低工資標準為每天約45元人民幣,但泰國工人干活很慢,一個中國工人頂兩三個泰國工人;當地工人普遍不愿意加班,法律規定嚴禁工廠硬性規定工人必須加班,這給鞋企在旺季生產時也會帶來許多不便。不僅如此,當地政府對行業發展監管不夠,且土地所有權混亂,也會導致鞋企在購買土地使用權時造成困難。東南亞市場對于中國鞋企來說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就看鞋企如何解決這些弊端,把握住機會了。
誠然,東南亞市場作為中國鞋企開拓國際市場的新跳板,有著與眾不同的戰略意義。中國鞋企在這個地區看到未來發展希望的同時,也要考慮到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只有不斷鞭策自身,規劃好整體戰略,建立預警機制,提高綜合競爭實力,充分發揮地點效用,才能在這片新的市場上大放異彩,有所收獲。(文章原創,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