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的品牌轉型之路(1)
老字號,曾經是一個巨大的群體
老字號的活力,是一個國家民族經濟活力持續發展和成熟的象征,老字號的衰弱,一方面是社會大格局的波動,另一方面,也說明國內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外來資本的嚴重侵蝕,經營模式和產品技術受到了強大的擠壓。改革開放以來,恰恰讓我們看到了老字號處在于這樣的一副波瀾壯闊的經濟潮流之上。市場經濟三十年,老字號面臨著空前的競爭壓力。
據統計,建國初期,我國共有老字號16000多家,自從2006年開展老字號的評選工作,全國已經有2000多家品牌被評為中華老字號,諸如全聚德、狗不理、稻香村、冠生園、王致和、六必居等知名老字號也是數不勝數。浙江也有幾十家入評,這些都算是經營得相對較好的。
而另一方面,根據一個數字統計,建國初期所擁有的老字號,現在已經約有70%已“壽終正寢",真正經濟效益好的不到20%,形成規模的更是鳳毛麟角。
如果我們再把視角放開呢?經營十五年、二十年以上的品牌,他們經營得又是怎樣呢?相信同樣不夠樂觀。
老字號到底怎么了?
老字號的困局,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企業在中國式經濟環境下的長期經營,一旦放到世界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老字號變得空前不適應。這才是目前困撓老字號發展受阻的最大矛盾。
同時,老字號大多經過多年的經營沉淀,經營模式成熟,這種成熟期企業有一個普遍的病癥:缺少變革,因循守舊。從周期律來看,企業成熟之后即是衰落,成熟期企業內部的創新機制和欲望正處于極度萎縮之時。
2003年1月,352歲的老字號“王麻子"退出市場壽終正寢。我們會問,為什么清末不退市、民國不退市、建國初期不退市、開放初期不退市,而一到改革接近30年時就不行了呢?
這就是世界模式與中國傳統模式矛盾激化的體現。
長期以來,老字號企業一直沿用傳統的口頭傳播方式,其實質是一種典型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坐商"思想,在信息傳播已多維化的今天,這種思想早已不合時宜。
老字號面臨的困局,是經營調整、模式創新、如何融入市場的問題,一句話,如何探尋一條老字號的轉型之道,是放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老字號的轉型之道,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轉型。
歷史王朝的轉型基本分為二類,第一類是建朝之初的轉型,這個時期是改變王朝發展軌跡的關健期;第二類是在王朝的后期,這個時期決定著它能否讓王朝的顛覆得以延緩,300年的王朝興亡有時候也象極一個老字號的興亡。舉周、漢、唐、明作一類比,可知其歷史的規律。
1、模式轉型,什么年代用什么模式
周初的繁榮,是封分制的繁榮,封分諸侯,大大地提升了諸候的主觀能動性,類似于現在的土地承包制,再加上那時諸候的實力還不足以建立軍隊,于是周朝得到了空前繁榮;可以說,承包經營,就是周初的經營模式。
模式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合適與不合適。到了西周末,這種模式就已經明顯不適合王朝的發展,諸候割據、軍備競賽、吞并竄貨、中央王朝日漸式微,就是想要調整也已經來不及了。其實,周王朝還是大有機會的,歷史記載,穆王在位時,周中央得到了空前加強,此時如進行模式調整,軍隊變原來的地區政府管理為中央直管,則東周也許就不會再出現,而平王也不會東遷了。
一個企業的發展,是事業部制、子公司制,還是分公司制、統一管理制,不同的時期就應該有不同的模式,特別是針對上了年紀的老字號,因時制宜顯得尤為重要。
記得有一個企業,做的是傘的事業。我們知道,傘在二三十年前那可是一個熱鬧的行業,有一把小洋傘那是人們很新潮的標志之一,傘的銷售那可都是專業百貨商店柜臺銷售的,十多年前,傘行業開始沒落,傘的銷售進入了小攤小販批發市場,現在,賣傘的模式又多了許多種,傘已經不再是一個人們裝飾的象征了,雨傘成了隨身的累贅、太陽傘成了女性愛美的打扮、廣告傘成了企業做宣傳的道具,而且是直銷隊伍銷售。模式變得復雜,銷量反而有所下滑,但如果因循守舊,結局只有一個,淘汰。
在中國的南方城市,有二塊產業曾經非常出名,那就是順德的小家電、晉江的運動鞋;但是發展到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順德的小家電雖然規模很大,卻沒有自己的品牌,淪為給他人代工,十年之后,影響力日漸式微,可怕的順德人也不再那么可怕了;而晉江的鞋業,走向全國就集中開打品牌戰、主推體育運動類,跟上了經濟文化潮流,于是現在你可以看到的是名牌疊出,運動鞋幾乎占據全國半壁江山,安踏、361度、德爾惠、貴人鳥、鴻星爾克、特步、匹克、金來克、奈步、喬丹等等,長長的一大竄。這就是制造與品牌經營兩種模式的最后區別。
很多老字號企業并不是民營企業,有國有的,也有集體的,公司的管理層都是打工的,只要不犯錯,這個職位基本上年年還是屬于自己的。如何調整合適的經營模式、如何提升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是這類企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