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09年中國服裝產業的時尚經濟
2009年,中國服裝產業經濟經歷了歷史上相對困難的時期。不久前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將近年底回頭來看,我國服裝業企穩回升的趨勢已經明朗,并且出現了又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及產業轉移的新氣象。更讓人欣喜的是,規模以上服裝企業還實現了生產小幅增長。
2009年初,國務院原則上通過了調整振興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規劃,還有上調出口退稅率在內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這讓身處嚴寒中的服裝企業,增添了越冬的勇氣。
2009年中國服裝產業積極落實規劃中提出的產業新政,取得實效。比如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鞏固和加強對就業和惠農的支撐地位,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去年底應對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中的核心政策。1年多來,這兩大政策對經濟企穩回升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首先就產業結構調整來說,以結構調整推動發展方式的徹底轉變,才是我國服裝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最佳路徑。2009年,市場優勢資源正向有渠道、有品牌、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匯集,有限的外銷訂單也在向優勢企業集中。最近,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商務部等7家單位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服裝家紡自主品牌建設的指導意見》,鼓勵企業做好自主品牌培育工作,同時實施自主品牌重點工程。不論哥本哈根會議最終結果如何,“低碳經濟”都勢必會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斷被提及,低碳經濟將會以越來越快的步伐走進人們的生活,如何去適應這一變化就要從技術和產業調整兩方面來綜合考慮。一系列促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舉措也推動了服裝產業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貫穿著2009年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
其次就產業升級來說,提高品牌貢獻率、增強對市場流通的控制力,這是我們產業升級主攻的目標之一。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謝青說,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應大力發展時尚創意產業。廣東計劃全面整合珠三角9個城市的服裝產業資源,力圖下大力氣促進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多年來,廣東省很多服裝企業還一直停留在產品加工型的狀態,而隨著廣東制造成本的攀升,傳統服裝加工業要在珠三角生存,就必須提供高附加值的產品,善于資本運作并整合產業鏈資源。
再次我們來看產業轉移。如果說前些年東南沿海服裝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探索更多地屬于自發、獨立的企業行為,那么2009年的產業轉移更多的是在政府宏觀戰略布局下,企業積極參與的整體行為。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指出,今后將逐步形成沿海接單、內地加工、內外市場兼顧的新型服裝產業運營模式。有統計顯示,2009年內陸省份已經成為服裝企業投資活躍的地區,在東南沿海地區企業普遍陷入困境的同時,中西部地區仍然保持著較好發展勢頭,江西、安徽、河南、河北、湖南等省均逆勢而上,實現了較快發展。另外,向海外轉移異軍突起。各方信息顯示,東南亞地區可能成為中國中西部省份所期待的“迎接東南沿海轉移”進程中的競爭對手。2009年,“反方向轉移”非常引人注目,比如一些服裝企業將自己的研發中心、營銷中心、公司總部從不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甚至是向發達國家轉移。
最后我們來看2009年中國服裝產業的新氣象。紡織工業一直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2009年中國服裝業在繁榮市場、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為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服裝企業產品內銷比重在不斷提高,出口對整個行業增長的貢獻率降低,而內需恰好補上了這個缺口。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企業內銷比重首次突破了80%。農村市場的需求空間正在逐漸被釋放出來,成為服裝消費的新增長點。再比如2009年,網絡經濟的興起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和服裝市場認識到了虛擬市場平臺的作用和力量。互聯網不僅成為新一代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而且網絡市場的形成是中國服裝企業不可回避的市場之一。為了促進個人開展電子商務,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性措施,包括稅收優惠、就業扶持等政策措施。
更要引起我們關注的是,2009年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即將進入海外擴張的“外資儲備時代”。作為對外貿易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如何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時代?盡管這是一個艱難和復雜的過程,但也是中國企業、中國服裝業乃至中國經濟融入國際一體化大潮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