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由集群向全球更新思路轉軌
對于現階段的中國服裝產業而言,單體運營能力不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對事業的重新定義為企業家設置了更具時代意義的命題。這個問題解答不好,對于接下來國際產業轉移時機到來如何應對的問題又將形成新的糾結。
“要提升自己在世界產業鏈的位置,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產業鏈。”這是一位業內人士總結中國服裝行業正在完善的自我更新機制時給出的答案。從去年年末中國服裝協會將各專業委員會年會組裝成“聯合年會”的形態,就已經開始向業界透露打造產業鏈優勢的新發展觀。經歷半年跌宕,思路物化成舉措,并逐漸升級為政策傾斜的依據。
集群觀:把握商業導向
說到產業鏈,總會聯想到產業集群。小范圍的產業高度集中、配套齊整、信息敏銳,很容易催生產業鏈互補的微縮景觀。然而多年運作的結果是它正由一種方向性引導,轉化成因地制宜地推動。
有人說,產業集群的好時候過去了,同時一個更為積極的觀點是,產業集群的思維日漸成熟,市場配置資源的屬性在這里表現突出,夠資質的企業自然結盟,條件尚未成熟的則謀求集群以外的機會。
“一個概念的提出,目的不是局限發展。”中國服裝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由地方政府發揮效力的格局正在成為產業集群健康發展的新一輪動力。
集群孕育了品牌,品牌促進了流通,流通帶動了產業鏈。最早由專業市場起步的虎門極好地印證了這一輪回:以純依靠自身強大的銷售網絡,將產品外包給其他廠家,帶動了一批中小生產型企業的發展;這種“商業集群”模式的示范作用又啟發當地政府進一步以富民服裝城為中心組建“品牌策劃推廣中心”,通過與當地零售對接,將所代理的幾十個品牌有序地推向市場。
各地情況不同,策略相對各異。石獅市政府針對研發力量薄弱的現狀,更加側重于鼓勵當地設計師發展,不斷吸引設計人才來當地創業。當然也不乏統籌失策的案例,據說北方一個省份在大興土木建設服裝城后急于吸引外界目光,結果迅速暴露出交通、服務等周邊設施不配套的問題,淪為一座孤島。
權威人士認為,產業集群不掌握商業主動權有極大的風險。如何充分利用區域內產業鏈的優勢,利用標桿型品牌和加工型品牌之間的緊密結合,使生產成本優勢更加凸顯,與商業鏈進一步整合,徹底打通市場和資本道路,已成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