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中的縫制設備企業精神
沒有一家百年企業能躲過大蕭條的洗禮,世外桃源向來都只是美好的愿景。這波危機盡管已持續兩年多,但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只是“洗禮”初體驗的開始。中國企業需要接受大蕭條的洗禮,就像人會得病一樣,不得病才可怕,小病小治,大病根治,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在危機面前,絕大多數人都傾向于缺乏信心,這是人類的本能。缺乏信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缺乏愿景,這也導致人們傾向于短期思維,追求低風險和短期目標。從過去兩年中,危機下縫制設備企業的表現主要分為以下三類:快速撤退型、等待型和主動反擊型。前者一般為通過具有侵略性的擴張才得以生存的企業。在蕭條時刻,他們系統上的弱點和戰略上的錯誤被充分暴露了出來,撤退得越快,下滑得反而更厲害。大部分企業在經濟危機中傾向于做出第二種反應。他們在等待暴風雨停歇,等待繼續進行投資或者擴張的機會,盡量控制花費,維持基本的生存能力。第三種類型的公司對經濟危機的反應是調整或者改變他們現有的結構和策略,在調整過程中積極主動去適應。他們視經濟危機為機會,積極擴展業務。這樣的公司,通常早已在“好年頭”時期就已經做好了充足的戰略規劃來應對這場危機。
由于大多數企業都在等待,行業呈現出多年未見的沉悶。然而事實上,越是在困難中就越需要企業精神。美國著名管理學者托馬斯·彼得就曾說過:“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期生存下來,最主要的條件并非結構、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對組織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這種精神在危機四伏的寒流中,能鼓舞士氣,激發企業團隊斗志,增強企業的活力。面對困難與挑戰,行業龍頭企業標準公司表現出了應有的魄力和擔當,將“標準人”的企業精神展示得淋漓盡致,值得同行學習、借鑒。這也是本刊第一次將一家企業列為“聚焦”內容的初衷。
經濟危機下,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重要。這對于行業廣大中小型企業來說,尤為重要。因為,你們是推動行業增長、促進就業的主力軍。逆境中,企業家更不要忘記當初創業時擁有的那份毅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敏銳的商業觸覺。只有把這些力量發揮出來,積極地謀劃應對之策,才有望帶領企業在經濟復蘇之時,占據行業格局的有利地位。商業歷史也證明,很多偉大的公司,如豐田、維珍航空、蘋果等,恰恰是在危機時刻將愿景付諸了行動,才得以形成今天的競爭優勢。
4天西安之行,我刊記者兵分三路,分別對標準公司經營管理、營銷策略及研發思路3個層面進行了詳細深入的采訪,由衷感到不虛此行的同時,內心中涌出了更多的深入思考。 大企業也好,小企業也罷,道理是相同的。生死存亡就在于選擇,有些選擇無關痛癢,有些選擇卻可以左右興亡。中國的企業家從來不缺鴻鵠之志。他們大多胸懷大志,想在快速成長的基礎之上乘勝追擊,把企業做大做強,但往往過于急功近利,因而容易受傷、容易迷失、容易放棄。這些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精神風貌和風氣。在標準公司,從董事長、部門經理至普通員工都在主動學習,整個公司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氛圍。與此同時,公司還對戰略、經營思路等進行了可行的變革。也因此,標準公司成為本年度行業最受關注的焦點。
企業精神是企業之魂,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自覺形成的,經過全體員工認同信守的理想目標、價值追求、意志品質和行動準則。對比過去一年自身、企業員工的表現,你的精神支柱是否還存在?又是否真正發揮出作用了呢?值得每一位領導者深思。
最容易、最美好的昨天已經過去。今天很殘酷,明天也許更殘酷,后天很美好,可很多人卻死在了明天晚上。不要為昨天哭泣,必須向前看。因為,只有真正采取行動了,才能看到后天的太陽。借馬云的話勉勵所有正在等待中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