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羅馬尼亞創業受阻 服裝商生存有妙招
從11月24日開始,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市有關部門,對當地華商集中經營的尼羅市場進行了檢查,并查封了部分商鋪。市場方以“商戶偷稅、消防隱患”為由撤出物管強力部門隨即查封300戶浙商店鋪,卡斷市場的水電、廁所。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已介入協調,被查封店鋪本周內有望恢復營業。
有5000多家商鋪的尼羅市場內,其中有3000多家為浙江商人在經營,銷售以服裝類和家電類為主的小商品。此次事件中,尼羅市場內不僅有300多個浙商經營的店鋪被查封,另外3000多家浙商商鋪正遭遇停水、停電、關閉洗手間的困境。
據知情人介紹,尼羅市場創建于1999年,投資人是羅馬尼亞商人尼古。尼古當時還邀請眾多華商入駐經營。幾年后,尼古又開發了紅龍市場,但未能如愿紅火,因此他想拆除尼羅市場,迫使大量商戶搬遷到新市場。
海外華商要有智慧地生存
如果說,自明末清初起的異國經商熱潮,更多的是出于謀生的需要,那么,到今天,中國人的出國創業史早已演進為一種前輩榜樣召喚下的主動行為,甚至因為產業的日益成長和國力的日漸強盛,而漸變成以政府為驅動力的“走出去”戰略,開始在異國土地上搶灘爭涂。
海外創業,商機遍地卻危機四伏,同所有走出去的中國商人一樣,浙商的境外投資也充滿著艱辛和坎坷。只是,在危機出現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
是一味地憤怒,是徒勞地加深沖突,還是尋求更有智慧的生存方式?冷靜是不是一種智慧?“入鄉隨俗”是不是一種智慧?“依靠組織”是不是一種智慧?……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入鄉隨俗”,來到海外創業對于很多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不但語言有所差異,而且生活習慣更是與中國完全不同。而這些習慣會是相當細致的,但又不容忽視。有些習慣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慢慢適應,但有些涉及當地宗教信仰的禁忌,則必須在事先有個全面的了解,否則將有可能功虧一簣。
“依靠組織”,以這次事件為例,中國駐羅馬尼亞大使館的行動之迅速、有效。海外領事的保護制度真正為海外華人保駕護航的一面,在關鍵時刻,盡展“民本”。
“反客為主”,積極爭取獲得當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到海外創業,由于先天不足,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尤其是籌資方面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設法獲得當地政府部門政策上的扶持,顯得至關重要。事實上,從整個世界范圍的現狀情況來看,政府的資金支持一般占到中小企業外來資金的10%左右,具體比例則決定于各國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創業者可以盡可能取得在稅收上優惠、財政上的補貼、貸款上的援助以及基金上的補償。
海外創業,在很大程度上即意味著在風險中淘金,創業者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勇氣。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如果,投資者事先對于海外創業風險認識不夠,或者在資金、經營及心理上的抗風險能力不夠,那么海外創業這條路也許并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