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機械產品結構調整主線明朗
2009年12月,國家工業和信息部通過官方網站發布了《關于紡織機械工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
該意見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在同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基礎上對紡織機械工業作出的細化性指導,同時也將為政府部門研究制定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供重要參考。
“指導意見的制定基于兩個出發點,一方面是為紡機行業應對金融危機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是在這三年過渡期內實現產業及產品結構調整,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祝憲民說。
參與《關于紡織機械工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草案擬定工作的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技術部主任劉家強,發現正式發布的指導意見文件與原本的草案在表述上有些微不同,“這應該是政府部門在綜合聽取了其他紡織行業分會的意見后對內容的進一步完善,不過紡機行業產品結構調整的基本走向已經十分明朗,這就是著重提升傳統紡織機械、產業用紡織品裝備、節能減排設備、紡機基礎件等四個領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廣度”。
提升技術水平
劉家強表示,在傳統紡機產業領域,今后企業應著眼于技術提升和設備升級工作,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 “兩化”融合,以質的提升帶動量的提升,縮小與國際先進設備水平的差距。
以棉紡設備為例,劉家強認為,歐美地區棉紡設備制造商為數不多,而且缺少下游用戶企業的需求支撐,與之相比,棉紡產業在我國紡織產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進口部分自動絡筒機和高速劍桿織機以外,目前國內棉紡企業使用的紡機設備多以國產為主,龐大的用戶群體為國內棉紡設備生產企業提供了創新的“土壤”。
“經過新一輪產品結構調整,我們希望國內棉紡設備能夠成為帶動國際棉紡產業發展的領頭軍。”劉家強說。
在傳統機織領域,劉家強認為普通機織布市場已是充分競爭狀態,并被針織物的鋒芒所掩蓋,但機織物產業鏈復雜,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價格有走高趨勢,今后特種機織物如厚重寬幅的土工布、商用地毯等附加值高的產品將逐漸釋放其市場潛力,發展特種織物織機是今后機織設備尋求突破的方向之一。
紡機專用件和配套件看似微不足道,卻往往蘊涵著影響整機水平的核心技術。當紡機設備越來越向手機那種模塊化、外包式的組裝生產模式靠攏時,具有“獨門秘方”的錠子、羅拉、綱領等專件生產企業往往成為紡機生產商爭相邀約的合作對象。紡機專件優勢企業的效益豐厚,“甚至有些半壟斷色彩了”,劉家強感慨地說。
但國產紡機專件的市場占有率并不樂觀。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輔助裝置和零配件進口額為4億美元,占國內紡織機械部件市場的40%。
國外紡機專配件為何能夠引領市場?劉家強認為,國外紡機專配件生產商多為家族型企業,他們對專件產品的技術提升是以幾代人持之以恒的專注和積累為前提的。
國內紡機專件生產企業除了要學習這種“專注”與“積累”之外,還要有“超前意識”,主動研發能夠實現不同主機企業不同工藝設計理念的配套專件。
在進行核心技術攻關時,紡機專件企業可以借助紡織設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產學研資源,聯合創新,同時也可以借鑒其他行業領域的相關經驗。“國產紡機專件的發展需要主機企業與專件生產企業的共同關注”,劉家強補充說。
拓展應用廣度
半年前,劉家強忙于紡機工業結構調整的草案制訂,現在,他又埋首于對《關于紡織機械工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的解讀工作中。
不過這半年間,甲型H1N1流感肆虐、國家力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引發低碳經濟熱潮等諸多時間坐標上的變量,給劉家強如今的解讀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用他的話說,“這是一場‘腦力激蕩’的過程。在認真思索這些新聞事件與紡機行業的關聯之后,自己在解讀指導意見時的思路擺脫了以往的窠臼,解讀的視野也變得更加寬闊”。
產業用紡織品裝備在產業用紡織品應用熱潮的推動下,走向紡機行業發展的前臺。劉家強認為,拓展新型纖維和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領域是今后產業用紡織品裝備行業發展與創新的重點。
對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一直是我國較為薄弱的發展環節。數據顯示,我國產業用紡織品占紡織業總產量的17%,而德國的產業用紡織品占紡織業總產量的52%。
去年德國寶馬集團和德國碳素產品制造商西格里(SGL)集團成立合資公司,將西格里公司生產的碳纖維片材加工成輕量型高強度的CFRP(碳纖維強化樹脂)部件,用于寶馬的車頂制造,通過減輕車重來提高燃效。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