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將成常態 為服裝企業敲警鐘
毋庸置疑,在過去三十幾年中,服裝行業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廉價成本基礎之上,這些廉價的資源包括勞動力、原材料和土地。近幾年,不但原材料、土地價格一漲再漲,可以使用的廉價勞動力也越來越少。在整個產業謀求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曾經助力中國服裝快速崛起的優勢正在減弱。“用工荒”將成為常態。
廉價勞動力越來越少成為毋庸置疑的事實
廉價勞動力的可持續使用性,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讓“中國制造”橫行全球。勞動力資源豐富和成本優勢已使我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有數據顯示:過去20年間,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值在24%。
中國服裝產業的三十年快速發展亦得益于此。以“世界工廠”東莞為例,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相對便宜的土地成本、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低成本的能源供應和原材料,促成了服裝制造業的騰飛。在遭遇經濟危機寒冬之前,有些服裝加工企業曾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長。但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顯現。
中國人口紅利的峰值在2010年出現,直到2030年,人口紅利仍然頗為可觀,只不過這一盈利在2010年之前是遞進的,而2010之后這一盈利逐步遞減。這項研究結果實際上表明,中國服裝業依靠低廉用工成本的發展模式未來無疑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出路:轉移?升級?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融合與發展,就像日本、中國臺灣所經歷過的那樣,服裝制造業也將在人力成本壓力中集體升級,或者進行產業轉移,繼續謀求低成本競爭優勢。
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一些企業采取的做法是將工廠轉移至勞動力更加低廉的中西部地區、東南亞、印度甚至非洲等地。但是,社會發展趨勢告訴我們,這只能解一時之渴。勞動力成本上漲是在所難免的,只是早晚之分罷了。這條路將越走越窄,早晚會走到盡頭。
那么,升級轉型能否擺脫這個局面呢?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其實都希望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實現產業升級,突破成本上升的困境。可是,越是先進制造業,越需要具有較高技能的工程師和工人,而工程師和工人的技能越高,他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談判能力和流動性也就越強。一個工資低增長的企業如何能吸引他們?
“中國服裝的產業升級之路喊了這么多年,品牌打造、產品開發方面都有所提升,但在用工模式上一直沒有轉變。如果繼續維持這種粗放型的用工模式,所謂的強國之夢根基是不牢固的。”一位經濟專家毫不客氣拋出的言論,著實一語驚醒夢中人。
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服裝業的普工流動性和隨意性較大,不僅僅是“招工難”,“留工、用工”更難。“不求擁有,但求使用”的企業主心態較為普遍。對此,業內權威人士分析說,在產業結構調整和中國經濟轉軌的雙重壓力下,用工機制應該成為服裝行業加快產業升級和轉變發展模式的驅動力,進而迫使企業認真梳理和反思多年快速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弊端。
然而僅僅靠提高工資吸引用工已不太現實。如今,新一代的工人多為“80后”、“90后”,打工掙錢已不再是這個群體唯一的選擇,在此基礎上,他們更尋求技能的提高,自我權益的保護,自身價值的塑造。因此,增強對這個群體的吸引力,改變目前的用工環境,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創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環境,都是服裝企業需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的呼聲現今越來越高。業內權威人士稱,這是一種可行且有效的路徑。除此之外,還應借鑒一些國外的先進用工經驗和做法。“當然,這條變革之路也并不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