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商家“讓利”促銷 消費者該如何維權?
日前,有市民打進本報熱線反映:商家為吸引消費者光顧,紛紛打出“特價促銷、代金券和消費多少可以怎樣”的招牌,但眾多消費者在享受所謂的“讓利”促銷時,卻遇到重重阻礙。針對這些情況,筆者在市城區作了走訪調查。
現象一:以代金券為“餌”招攬顧客
“持這個可以抵相應的現金。”筆者與朋友在市內某餐館消費,結賬時,服務員給了我們兩張面額為30元的代金券,上面寫著持券在一個月內消費可以沖抵等額現金,每次僅限一張使用。據市民張女士介紹,她于5月份在市內一火鍋店消費滿300元后,得到了3張面值30元的代金券。仔細觀察后發現,3張代金券上不但標注著不同的使用有效期,同時說明只有單次消費超過80元時,才能使用此券。也就是說,張女士還要光顧此火鍋店3次,才能完全享受商家先前90元的“讓利”。
現象二:“打折”服裝不包換
商家由于資金不濟,急需進行周轉,服飾由于缺碼,所以打折處理……市城區高升街一段,筆者看到好多服飾店都打著類似的招牌。“這個多少錢?”“可不可以少點?”“有質量問題可以換嗎?”一服裝店里,一些市民正熱情地購買著“打折”服飾。市民王女士告訴筆者:“我頭次在市城區某商場買了條‘打折’的褲子,回家穿著不合適。到商場去換,卻被服務員以‘打折’服裝他們已經很虧本,如果要換的話就需要再添錢回絕了。”
市民聲音:“讓利”商品不好維權
“我頭次買了件‘打折’衣服,結果去換時被回絕了。”接受筆者采訪時,一些市民紛紛表示“讓利”商品不好維權。家住和平路的何女士告訴筆者:“現在一些商家為了多獲取利益,好多都會打著特價促銷不講價或是消費到好多錢可以優惠這些招牌,來吸引顧客的眼球。等到一些市民為了圖小便宜上當后,商家常常會找一些客觀的理由進行推辭。購買這種‘讓利’商品不好維權。”
部門表態:一樣按相關法律進行維權
據市消費者協會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現象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一些商家為了讓自己多獲取利益,采取了這種方式。針對市民反映的“讓利”促銷不好維權的問題,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問題是不存在的,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管是正價銷售還是‘打折’,消費者都有權利對商品質量作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