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瞄準新興產業
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站在一個轉折點上。下一步,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將向何處去?有兩股力量促使我們提出這個問題:一是長期的力量,即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另一個是短期的力量,即目前余波未平的金融風暴。中國能否在未來30年延續曾經的輝煌?如果舊的經濟發展模式不能持續,又將做出怎樣的轉變?
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陷入困境,因為大格局——國際產業分工和專業類的格局從上個世紀50年代便已經出現,但中國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才有產業的承接。中國最早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鏈低端生產制造商,近十幾年來層次越來越高,創造的利潤越來越大。但是不可否認,在國際鏈條中我們還是處于相對低端,可以說我們還是依靠別人在吃飯,也就是說這個鏈條是別人的,我們只是其中的一環、兩環,在里面創造的價值有限。
如今,這樣的全球格局對中國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遇到的困境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出口導向型的企業率先倒下。不乏要求轉型的企業,以至于如何出口轉內銷,沒有一個包試百靈的秘方。這樣的轉型的確很難。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應該轉型》,滕斌圣,2009年7月18日APEC中小企業峰會中西部論壇演講)
中國實際上最大的問題在哪里呢?就是企業的融資渠道是不暢通的。中國有個所謂“金融壓制”的問題:中小企業是整個經濟體發展最快的一塊,提供就業,提供經濟增長,但是他們融不到資。這是金融體系最糟糕的一點,是最大的一個缺點。
(《中國企業:產品和效率都需要轉型》,劉勁,2009年11月《長江》)
企業如果真的要轉型,那就去做一個新興產業,也就是說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相對領先的行業,比如說做太陽能,有可能是另外一種局面。近年來,中國的太陽能產業一直走在世界前面。毛澤東說過,“跟在別人的屁股后面永遠不可能超越”。我們現在是采用彎道超越方法,大家都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但是我們發揮市場大、決策快的某些優勢就有可能超越。還有一些特色產業,比如網游,在全世界范圍內中國網游是數一數二的。史玉柱和網游沒有關系,但為什么從腦白金轉移到網游上面,這個就是轉移特點。
其次是發揮資源優勢和區域優勢。我的一個學生是新疆的,他聽完我的課之后就不再談資源優勢的問題。危機之后資源優勢大幅度下滑,但區位優勢是存在的。新疆是西部重鎮,好比是中國的芝加哥。新疆有新疆的優勢,如果跳出中國的范疇,將其打造成中亞地區的中心,這就是新疆的區位優勢,這樣開拓思路非常有好處。
另外比較適合中國企業轉型的模式是從高科技進入高科技,但是進行科技化的投入是要在已經把握行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比如,吉利收購了澳大利亞一家很大的變速箱制造公司,該公司號稱是在做獨立變速箱方面的世界第二,所以吉利汽車自認為是很好的收獲,因為價格很低,買的是有核心知識產權和技術優勢的東西。短期來看沒有問題,但是和世界頂尖投資巨人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巴菲特投資電動汽車比亞迪,雖然技術難點有待攻克,但是代表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前景。如果沒有預見的話,購買5年、10年以后就會犯極大的錯誤。就像TCL買湯姆遜的電視一樣,想的是把這兩個放在一起就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器商。但后來的趨勢是從傳統的電視轉向平板、液晶電視,如果買的不是代表趨勢的企業,就叫做刻舟求劍。所以企業轉型的時候要分析,要符合大趨勢,不是抓個人認為的藍海,如果這個藍海不是代表未來的趨勢就很容易變成紅海和死海。
(《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應該轉型》,滕斌圣,2009年7月18日APEC中小企業峰會中西部論壇演講)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