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機行業洗牌暗流涌動
電話的那一端,同和紡織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崔桂生難掩心中的喜悅:“2009年同和公司羅拉、搖架、緊密紡銷售全面回升,現在工人都在加班加點趕訂單。”與同和公司一樣,金融危機尚未完全消退就已呈現生產繁榮向上局面的紡機企業還有很多。不過與此同時,也有一批紡機企業沒能抵擋住這次金融風暴的侵襲而悄然倒下。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次大規模的行業洗牌已經在紡機行業拉開序幕。
金融危機加速行業整合
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人預言棉紡設備企業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器材企業的日子都不會好過,事實也的確如此。2008年國內細紗機銷售從2007年以前每年的1000萬錠,一下跌到600多萬錠,2009年銷售大約500多萬錠。但是,以羅拉稱霸國內市場的同和紡機公司并沒有受此影響,公司不但沒有一分錢貸款,還積累了充足的資金優勢,利用金融危機這一特殊時期,一方面潛心開發第二代、第三代羅拉產品,一方面將后來發展起來的搖架、緊密紡產品進一步做精做細。2009年,公司在羅拉銷售繼續占據國內頭把交椅的同時,銷售緊密紡50萬錠,實現利潤超過2000萬元。公司總經理崔桂生說:“金融危機是對同和公司實力的檢驗,讓人欣慰的是,我們不僅順利通過了這次檢驗,而且危機的歷煉讓企業變得更加強大。”
無錫絲普蘭噴氣織機制造有限公司在金融危機剛爆發時也曾經歷過短暫的產品銷售危機,但是訂單很快便逐漸恢復,2009年公司銷售噴氣織機200多臺。“能夠在金融危機中活下來的紡織企業都是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而這些企業購買的設備一定是自動化程度高、效率高的設備。這讓我們更加堅信5年前公司挑戰技術含量最高的噴氣織機的選擇是正確的。”面對金融危機,公司總經理丁超英表現得非常淡定,“絲普蘭的設備已經在織布企業中建立起穩定的地位,今后我們要把噴氣織機向更廣泛的應用領域拓展。”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一批實力強勁的紡機企業脫穎而出,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無奈地關門離開。浙江一家紡機企業2008年之前銷售一直不錯,但是金融危機來臨后迅速倒下。該企業老總經過深刻反思后認為,盡管這幾年市場不錯,但是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利潤很低,而利潤低又導致企業不可能拿出資金用于技術創新。這樣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企業就難逃一劫。
在談及一些大的紡機企業在這場金融危機中舉步維艱時,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理事長高勇認為,這些企業往往做得很大,但做得不強、不專、不精,生存能力及抗危機能力非常有限。這些企業必須認真考慮今后的出路,要利用這次調整的機會實現徹底的改變。對于全行業來講,金融危機將淘汰掉一大批粗放型企業,催生一批真正具有規模和實力的大企業,提升整個行業的綜合競爭實力,是一次加速行業整合的好機會。
調整轉型的出路在哪兒
近年來伴隨著紡織工業的迅速發展,中國紡織機械行業也借勢發展,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紡織機械制造國。但我國紡機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品的技術含量偏低。目前,中國紡機市場上國產設備的數量占到80%,但銷售額所占比例不足50%。2009年前11月,紡機行業實現利潤總額24.51億元,毛利率只有15.23%;虧損企業虧損額高達6.76億元,虧損面為17.57%。
顯然,金融危機讓紡機行業自身存在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贏利能力不強的弊端暴露無遺,全行業調整轉型勢在必行。
這次紡機行業調整轉型涉及面最大的還是棉紡織設備生產企業。據記者了解,一些“船小好調頭”的小企業在2009年就已經開始調整,但是幾家大的、行業內的領軍企業,雖早在2008年已經開始尋找調整的方向,但調整的動作卻略顯遲緩。
這其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這些企業——調整轉型究竟應該徹底轉身,利用紡機廠擁有通用設備的優勢,主動將手伸向其他行業?還是堅守紡機主業?
對此,高勇認為,從當前形勢看,轉向目前比較熱門的行業領域不失一種有效的嘗試,比如數控機床、農用機床、汽車零部件等,這些產業的市場前景都比較好,值得企業去關注。另外,即使紡機領域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具體來說,企業首先應立足原有產品,從低檔向中高檔產品轉變,這也是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其次,企業可以把關注的重點集中在紡機行業內尚未涉足和開發的領域。一些新型纖維在相關領域的開發利用,對紡機設備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用于風力發電機葉片的玻璃纖維面料,在加工過程中要用到多軸向經編機、劍桿織機、噴氣織機;還有再生纖維織成無紡布所用的鋪網設備、熱軋設備現在也都沒有企業涉足,此外加工土工布用的寬幅織機、強力打緯的織機等產量也都非常有限。
另外,一些規模相對較小的傳統產業設備也存在開發盲點。比如已經火了幾年的毛紡半精紡至今都沒有專用設備,企業普遍買的是老型號的梳棉機、細紗機,然后自己動手做一些改造。個別麻紡企業也是因為買不到配套設備,而用棉紡設備或毛紡設備代替。這些設備都是棉紡設備企業轉型最好的方向。
“就拿毛紡半精紡設備來說,這是一種能夠降低毛紡企業成本、提高生產率的工藝裝備,只要紡機企業做出來了,肯定會有很多毛紡企業進行更新,可以說是非常有前景的市場。”高勇說。
兼并的觸角伸向海外
正當一部分紡機企業為下一步的轉型舉棋不定時,另一部分紡機企業已經開始了更大動作的調整——兼并重組,這其中既有國內企業間的兼并重組,也有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間的合作。
事實證明,這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對于歐美發達國家的影響更大,紡機行業的情況也不例外。歐瑞康、立達、必佳樂集團等幾大歐洲紡機企業以及日本豐田公司等在2009年上半年的經營額下降都超過35%,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虧損。
但是這幾大紡機企業在中國的境遇卻與全球市場大相徑庭。特呂茨勒公司的清鋼聯、并條機、梳棉機2009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非常好,歐瑞康、立達、必佳樂以及日本豐田的情況也是如此。2009年,必佳樂在中國市場共銷售了1400臺劍桿織機,日本豐田僅銷售到浙江省蘭溪市的噴氣織機就有上千臺,瑞康的化纖民用絲設備在中國的訂單已經排到2010年下半年,立信機械2009在中國的銷售也已經基本回復至金融危機之前的水平,尤其是新一代THEN AIRFLOW染色機,僅去年上半年銷售增長就超過50%。
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市場成為許多歐洲紡機企業的救命稻草。于是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也是國內企業兼并或收購國外企業的最好時機。2009年底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消息更是讓一些有著與吉利類似經歷的紡機企業開始了新的規劃。目前有的企業已經進入兼并或收購國外企業的實質性談判階段,有的正在醞釀之中。
其實,國內紡機企業收購國際知名紡機企業早在5年前就已經有了先例,生產大提花機的浙江弘生集團于2005年出資800萬美元整體收購了國際著名提花機生產企業德國Grosse公司。只是這樣的例子太少了,對于整個紡機行業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如果中國的紡機企業能夠充分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真正將兼并收購國外企業的計劃得以落實,那時當我們再來重新審視整個世界紡機業,也許會發現它已經和過去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