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服裝跨越:距離一線時尚品牌有多遠
百貨店經營雷同化;本土品牌在百貨零售領域里難以占據一線位置,這是長期擺在中國百貨零售商與服裝品牌企業面前的兩個難題。在金融危機之前,這兩個問題并沒有顯現出足夠的影響力,但進入2009年,零售商們因正面“血拼”產生的毒性足以危及中國時尚零售業的發展。對此,中國商業聯合會副會長萬文英向深陷競爭漩渦的百貨商們發出呼吁:百貨業不但要從“正面競爭”轉向“錯位經營”,更要助力民族服裝品牌成為中國市場的一線品牌。
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消費者的消費心態和市場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百貨行業和服裝零售業由此也將面臨新的挑戰。這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共同的商業經營和管理模式,審視本土服裝品牌的價值與優勢,最終實現零售業與服裝業的攜手共贏。要達到此目的,百貨行業、服裝服飾行業應該在現有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新路。
百貨店要用“錯位經營”取代“正面競爭”
縱觀發達國家百貨店競爭的發展脈絡,幾乎都存在一個從差異競爭走向趨同競爭、從低級競爭走向高級競爭、從特色競爭走向個性競爭的道路。我個人的觀點是:百貨店在市場需求基本達到中等發達程度的時候,趨同化趨勢就逐漸開始了。中等發達主要指的是顧客消費水平。這有兩個基本指標,一是消費群體以中等消費者占最大比例;二是消費者對商品的關注從使用價值和價格轉向關注品牌、時尚、品位,關注身份的符合、服務的創新和超值需求的吻合,這個趨勢在市場需求達到發達程度就會出現百貨店分級、分檔次并同級競爭的現象。因此,我認為,零售業經營和管理的雷同是市場經濟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是必然的。通過我們經營者的努力,使這個趨勢盡快地過去,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出現新面貌是我們的使命。
而目前我國的超市等各種新興商業零售業態大舉蠶食百貨業“地盤”的今天,由于店鋪地段、連鎖經營、采購成本、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與擁有極其豐富的商品品種以及“天天低價”的倉儲式超市相比,百貨業多年奉行的“品種齊全、薄利多銷”的法則已毫無優勢可言。百貨店經營內容、管理模式、促銷方式、促銷利用點、優惠政策等均大同小異,導致經營雷同現象非常普遍。因此,傳統百貨業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找出與其它業態的差異,重新定位,擯棄傳統的經營理念,向現代百貨、主題百貨轉變。
2009年,中國的百貨行業遭遇經營困難的最直接表現是客流量明顯下降、客單價下降、成交低迷等,進而影響百貨公司的盈利水平。如果我們不解決經營中的雷同化問題,仍然是正面價格競爭,那么,經營中的困難將會更大。如果我們采取積極的態度,從正面競爭轉向錯位競爭,就會使得一個城市中的百貨店根據自己的消費群體的需求,尋求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經營模式、管理模式。在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各自走向規范化、品牌化的經營之路。達到市場細分化,滿足各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