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蘇繡漸成產業(yè)
“我參加蘇繡培訓兩個月,現在每個月能掙1200多元,中午還可以免費用餐,家里的生活寬綽多了。”日前,凌源市北街街道糧市社區(qū)居民楊寧高興地說。近年來,該市組織大批下崗失業(yè)人員,尤其是女性下崗人員參加蘇繡繡制培訓,使蘇繡這一興起于蘇州、興盛于江蘇的工藝品在該市漸成產業(yè),打出了聲威、走出了國門。
所謂蘇繡,就是蘇州刺繡的簡稱,其發(fā)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江蘇省的無錫、常州、揚州、宿遷、東臺等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國已將刺繡用于服飾。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yè)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fā)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制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自此,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于蘇繡藝人之手。由于蘇繡的立體感較強,成為許多城市文化家庭的收藏品。近幾年來,該市以政策引導、資金扶持、加強培訓等形式,把蘇繡制作當成下崗無業(yè)人員增加家庭收入的有力手段,不斷推進蘇繡制作業(yè),目前,從事蘇繡制作的從業(yè)人員已達500多人,年創(chuàng)產值1000多萬元。
一是政策引導。幾年前,該市下崗女工孫廣麗外出學習蘇繡,取得了很大成功。為推廣其經驗,該市勞動就業(yè)部門出臺政策措施,鼓勵下崗職工參加學習;市勞動就業(yè)局還為孫廣麗無償提供了創(chuàng)業(yè)孵化基地。二是資金扶持。市里出資金,對參加學習的婦女給予免費培訓;對于家庭居住離市區(qū)較遠的農村婦女,報銷往返費用;聘請外地有一定經驗的老師傳授技藝。三是廣泛推薦,搭臺促銷。近兩年來,先后舉辦工藝品展出10多場次,使該市蘇繡等傳統手工藝品在外名聲鵲起。通過引導和扶持,一批職業(yè)蘇繡高手成長起來,下崗女工張品娟、戴鳳根已成為“繡娘”中的僑僑者。他們所繡制的“清明上河圖”已被美國人收藏。目前,該市每年出產蘇繡達到8000多件,產品遠銷北京、江蘇、上海、俄羅斯、美國等市場。其中,去年的一個訂單,就簽下40件“清明上河圖”協議,每件全景圖長達6.18米,寬0.3米。 (王亞輝 薄熙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