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家村:絲線繡出美麗產業
千陽縣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人輩出,布藝、剪紙、編織等民間工藝品聞名遐邇,特別是布藝品,構圖簡潔明快,造型夸張,風格雄渾,不可多得。楊林轉的布藝品“福祿壽喜”、“雙魚包”曾入選全國首屆民間工藝美術佳品,刺繡作品“五毒馬夾”、“青蛙壁掛”曾獲全國優秀旅游紀念品一等獎和三等獎。
“千陽縣民間工藝品曾蜚聲海外。這些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刺繡和帶有原始圖騰情趣的布制品,讓外國人愛不釋手。”楊林轉說。可有段時間,千陽民間工藝品步入了低谷,姐妹們點燈熬油加工出的工藝品不少都放在家里“睡大覺”。
“不是咱的工藝品不行,而是咱沒有找到銷售渠道;不是加工刺繡、布制品的人多,而是沒有人將姐妹們組織起來制作出精品……”喜歡制作民間工藝品的楊林轉逐漸認識到,要把布制品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認識這種藏在深山人未知的民間藝術品,必須成立專業合作社。
楊林轉與本村婦女、“陜西省二級工藝美術大師”李愛姐一拍即合,成立鑫興工藝品專業合作社,興辦起了全縣首個集工藝品生產、收購、銷售、技術培訓、產品研發為一體的經濟實體。有了這個組織,當地十里八鄉的婦女都到這里來交流心得,研究工藝,商討銷售。
鑫興工藝品專業合作社成了1萬多農村繡女的“娘家”。“加入了合作社,誰都不把誰當外人,大家都能擁有最優的圖案,學最新的技術,不掏一分錢,領工料制作布藝品,沒啥風險。入了股,年底還有分紅。大伙兒都爭著往合作社里進,積極性高著哩。”楊林轉說。
農閑季節,合作社還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通過舉辦工藝品開發技術培訓班、印發技術資料、播放科技光盤、現場指導等方式,大力推廣工藝品制作技術,把傳統與現代技術融為一體,開發出“孔雀燈”、“龍燈”等50多個新品種。開發研制出了“精巧型”刺繡畫、布貼畫和鞋帽、枕頭、馬夾、手機袋、布娃娃、沙發靠墊等實用型布軟雕。
合作社開發的工藝品由3個類別11個系列增加到布藝、刺繡等8大類30多個系列。就是這么一個工藝品合作社,匯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農村婦女手中的金絲線繡出一片美麗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