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業批發模式下“銷售與市場”該如何整合
如果代理商是以市場為中心,有沒有發展?如果代理商以銷售為中心,會不會做大?兩者整合起來呢?
一般來說,夫妻檔口代理商操作的工作流程往往是市場是服從銷售的,許多市場人員抱怨營銷工作無法得到有效展開,營銷組合的4P在代理商這里成了2P,即貨品與價格管理,一旦市場人員閑而無事,老板看到也不高興,以為市場人員沒有事做。這樣下去,市場人員的一些營銷專業知識無法釋放與發揮,覺得自己得不到成長。
但很多代理商銷售是重視了,可營銷管理卻沒跟上,這就導致了一線終端的單店庫存非正常加大,成為單店提升不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小劉是某鞋業代理商的市場人員,他說,市場人員的思路與想法不能實現時,心里非常累,甚至透不氣來,在代理商日常經營中,銷售成了關鍵的因素,甚至覆蓋并控制了市場因素,可以左右市場人員去做營銷工作了,由于鞋業代理商銷售部一般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營銷專業知識非常有限,但從事銷售工作的經驗是有的,一旦市場營銷工作被銷售主管過多插手,單店的管理也就會成了問題了。
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跟代理商做批發的模式有關,重銷售輕市場,為什么呢,代理商就是批發貨品(簡單的物流管理)出生的,而當今的競爭激烈導致價格戰的頻繁,特價營銷往往是非良性庫存比較多,資金周轉不靈,非良性庫存就是貨品管理的一部分,所以產品與價格成了代理商做生意的關鍵,繼而也成了所謂銷售上的關鍵了,至于市場部門則成了附屬物,代理商給了銷售部門更高的責任與要求,因為貨品與價格策略的執行關鍵到代理商能否賺到錢。
在鞋業批發模式下,銷售工作主要是倉儲管理、貨品管理(訂調補退換等)、數據分析和貨品層面上的助銷等,市場部呢,主要工作有增擴市場、客情維護、單店提升、督導與培訓、品牌執行管理、促銷管理等。
代理商的“銷售與市場”孰輕孰重,這是代理商的不同發展階優決定的,根據調查發現:1000-2500萬元業績的代理商,市場往往是服從銷售的,生存擺在第一位,贏利是重中之重,品牌先放在一邊,這個階段是貨品對區域的適應期與調整期,所有的營銷工作包括廣告、促銷、客情維護都是圍繞產品組合和價格策略展開的,而不是為開多少地級市場來而規劃的;2500萬元-5000萬業績的,是銷售與市場協同作戰的,市場在起提升單店的關鍵作用,貨品管理此時相對有數了,同時庫存容量的加大,銷售管理的壓力也大了;5000萬元以上業績的代理區域,這對老板來說,提升需要綜合因素的管理了,公司化運營就會擺在面前了,分公司運營的過程是有方向、有目標、有激情、有團隊和有效益的,這個階段要授權職業經理人領導團隊大干一場了,在授權的過程中,老板跟打工者之間永遠無法完美的,因為老板想低成本賺更多的錢,打工者呢,是想高待遇得到更大的成長,往往二者不一,職業經理人要把握好代理商的底線,敢于承擔責任,突破代理商的管理瓶頸。
代理商只是借助了廠家品牌的因素擁有了渠道資源,而在現實中,很多代理商的經營習慣也是看著總公司有無優惠的政策來行商的,自已不會首先投入的,開店先賺到錢再說,太虛太書面的賺錢字眼面前,代理商是無興趣的,除非公司大力支持,所以有人開句玩笑說,如果公司的政策緊,代理商寧愿自己去買套房產或在其它行業去投資,也不會去開一個風險的地級市大店。現在守一個店或開一個店都是意味著風險,于是總公司、中間商、終端商自上而下主張穩中求進,穩不勝穩的因素也很多。所以,市場蕭條階段,大家都不愿多投,尤其是2008、2009年這兩年的鞋生意很難做,目前中小型鞋業代理商的渠道資源主要集中在縣級的終端市場,縣級市場許多門店也處于不穩定狀態中,這就讓一些代理商的生存遇到了風險了,代理商就更不會去投資地級市的門店,所以代理商的“市場行為”非常被動,而批發模式下的銷售工作成為代理商改不了的“脾氣”了。
鞋品多年來供過于求,不怕沒有產品,只怕單店沒有效益,提高單店的效益需要銷售配合市場來做,而營銷是從產品開始的,市場人員也要配合銷售做好數據分析與產品預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