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我國鞋類出口受阻
為保護一些南歐制鞋企業的利益,歐盟從2006年10月7日起正式對產自中國的皮鞋征收反傾銷稅,稅率最高為16.5%。由于這起案件在歐盟內部引起了很大分歧,歐盟成員國最終將征收反傾銷稅的期限由通常的5年縮減為2年。就在此項正式反傾銷措施本應到期時,歐盟委員會于2008年10月不顧大部分成員國的反對,決定對中國皮鞋反傾銷案展開期滿復審,以決定是否延長反傾銷措施。
而國外的貿易保護已非個別現象,海關專家分析稱,今后我國鞋類產品出口的制約因素仍然偏多。
隨著全球貿易形勢的不斷惡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紛紛抬頭:2009年1月27日,巴西對包括鞋子在內的24種進口產品實行許可證制度;3月,秘魯決定對我國進口的CIF價格低于每雙5.97美元的紡織面鞋征收每雙0.31美元的臨時反傾銷稅;歐盟針對我國皮鞋延長反傾銷措施15個月,并征收反傾銷稅;近日,歐盟為鞋履生態標志訂立頒發準則,修改一系列產品釋義以及訂立新準則。國外貿易保護主義的強勢抬頭,嚴重制約了我國鞋類產品的出口。
與此同時,我國價格優勢也受到削弱。據海關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我國鞋類出口的產品以中、低檔產品為主,缺乏國際知名品牌和自主創新能力,主要依靠價格優勢與國外同類產品競爭。一方面,隨著原材料價格、運費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成本優勢有所削弱。另一方面,2008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保持平穩,而同期我國鞋類出口的主要競爭對手印度、印尼和巴西等國貨幣對美元均大幅貶值,加之越南、印度和羅馬尼亞等周邊國家更為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我國鞋類產品價格競爭優勢相對弱化,耐克、阿迪達斯等跨國巨頭相繼宣布縮減在我國的采購計劃。
而目前,傳統出口市場持續萎縮。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不斷深化,歐美等市場的消費能力持續萎縮,直接影響了我國鞋出口。據統計,國際上已經有10余家大型鞋類零售企業宣布倒閉,包括美國鞋類連鎖店ShoePavilion,運動鞋品牌連鎖店FootLocker等老牌公司。隨著外部市場需求持續下降,我國鞋類出口訂單大幅度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