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厚街千家鞋企普遍缺工數百人
歷時一年半、數十次易稿,關系中國教育未來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綱要》)昨日公布,2月28日—3月28日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昨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了征求意見稿的主要內容。
這是我國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教育規劃,也是我國政府通過問計于民,為未來10年勾勒的教育改革“路線草圖”。
征求意見稿由序言、四個部分和實施組成,共22章、70條,約27000字。提出一系列具體目標,其中,到2020年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兩基本、一進入”,即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建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見稿中的一些內容已觸及教育改革的敏感地帶。如,針對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軟肋”,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針對高校“行政化趨向嚴重”的現象,提出“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自去年1月上旬至2月底,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各界人士發表意見建議210多萬條。文本初稿形成后,數次在較大范圍征求意見,共收到近5000條意見建議。文本前后進行了約40輪大的修改。今年1月11日—2月6日,親自擔任規劃綱要領導小組組長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開五次座談會,就綱要的制定征求意見。
2012年教育經費占G DP的4%
《綱要》中提出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盡管中國近年來財政性教育經費不斷增加,但財政部副部長丁學東昨日仍坦言,“我們對實現這個目標信心很大,同時感到難度不小”。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是中國教育經費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也是中國教育事業進步最快的時期之一。從2004—2008年,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年均增長23.7%,占G DP的比重從2.79%提高到3.48%,年平均提高0.17個百分點。教育支出比例在我國財政支出中位居首位。
但與此同時,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 D P的比重既取決于財政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也取決于財政收入占G D P的比重。而我國2009年財政收入占G D P的比重僅為20.4%,低于各國平均水平約10個百分點,制約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 D P比重的進一步提高。丁學東認為,處于經濟社會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國,要求財政重點保障的支出項目比較多,而短期內提高財政收入占G DP比重的難度也比較大。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頒布的《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提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本世紀末達到G D P的4%”目標,但未能兌現。長期關注教育投入問題的全國人大代表、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曾在2005、2007年兩會上提出此問題,一直未能奏效。此前周洪宇曾建議2010年實現4%的目標,但考慮到2008年僅為3.48%,逐年增加0.25%以上“不太現實”。他認為,此次再度明確下限為2012年“還是值得肯定的”。
高校將逐步取消行政級別
高校行政化一度從去年開始成為社會關注熱點,一度被公眾認為是“高校腐敗源頭”。這一熱點話題也被納入《綱要》,并首次明確提出“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逐步取消學校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事實上,關于政府對高校的行政化干涉,早在1985年《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決定》中就提到“在教育事業管理權限的劃分上,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主要是對高等學校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應有的活力”;上世紀的《規劃綱要》中,又提出要“改變政府對教育事業包攬過多的狀況”。
此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也曾多次提到“改變高校行政化傾向”:今年1月11日—2月6日,溫家寶在中南海主持教育規劃座談會時曾強調,“制定教育發展和改革規劃綱要必須堅持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改變教育的行政化傾向”;2月27日,溫家寶在與網友交流時,也提到“教育行政化的傾向需要改變,最好大學不要設立行政級別”。
在《綱要》中,溫總理的建議切實得到了落實,《綱要》中提出要積極鼓勵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校辦學,改變政府直接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應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涉。針對學校內部的行政化管理,《綱要》提出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同時探索建立高校理事會或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