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產業轉移要體現價值競爭
市場轉暖后行業能否再度飛躍,將決定我們是否能夠真正成為服裝強國。綜觀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國服裝業正是伴隨著幾次區域性經濟危機的挑戰和機遇而不斷發展起來的。
進入21世紀,全球經濟走出亞洲金融危機陰影后,中國自然成為歐美產業轉移的首選地。隨后我國服裝產業經歷了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大呼“狼來了”的驚懼;經歷了2005年配額取消,從而被國際社會認定為“洪水猛獸”,遭排斥、遇特保的尷尬。我國服裝業在這八年里,走向了對內比品牌、對外拼加工的雙管齊下的第二次產業浪潮。
其實服裝產業轉移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開始,到現在仍在繼續,服裝制造業從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向亞洲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中國內地、印度、巴基斯坦和東南亞等國家轉移。但是,在這次轉移中,時尚寡頭逐步掌握了一條規律和原則,就是把價值最低端即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的部分轉移到經濟欠發達國家,而把高附加價值的品牌創意、產品設計、原材料采購、訂單規則、商品運輸、產品零售等環節掌握在他們手中。
從國內市場看,當前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承接轉移的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喪失。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加劇了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革,也進一步引發了對中國服裝產業發展模式的深入思考。其中一個結論就是,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是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制造業、服務業,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中國服裝產業的轉移工作,應該在國際產業轉移、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整體框架中進行。以產業轉移為基本特征的中國服裝產業發展的第二次浪潮,從根本性質上不同于之前30年的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擴張型的發展,而應該是符合國際發展新趨勢和國家經濟結構調整要求,把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緊密結合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從我們向國外市場轉移情況看,東南亞地區將成為中國中西部省份所期待的“迎接東南沿海轉移”進程中的競爭對手,因為這些東南亞國家對歐美出口能夠享受到最惠國待遇,同時這些國家在稅收等政策上給予了國外企業相當大的優惠空間。
目前到越南、柬埔寨等地投資建廠的中國紡織服裝企業已近千家,到孟加拉國投資的也有百余家,如江蘇AB集團已在柬埔寨金邊設立境外加工貿易企業,紅豆集團也在柬埔寨控股興建了西哈努克工業園。
但是,這些企業無可避免地將要承受國際產業轉移大潮帶來的必然陣痛。而陣痛之后,也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是一個過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取決于從業者的主動思考。
現在我國服裝出口已經開始由單純的OEM方式向ODM方式轉變,已經形成了全球最為完整的產業鏈系統,最為完整的產品加工體系,核心競爭力正在由勞動力成本優勢向功能優勢、效率優勢、性價比優勢轉變。從三來一補的盛行,到引入品牌及商業渠道道等概念,中國品牌在規模發展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后,中國服裝業現在走到了更深層次的競爭階段––價值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