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縫機企業專利技術狀況比較
目前在代表行業專利技術最高水準的發明專利領域,日本縫企無論是在申請數量還是授權數量方面都獨占鰲頭。據已有資料初步估算,目前日企在這兩個專利領域的占有率約為80%-90%,其中,重機公司約占40%,兄弟公司約占30%,緊隨其是大和、飛馬等公司,而在2005年前,東海公司及愛信慧國、森本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也相對較多。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目前全球縫制機械行業產品技術現狀。
在多功能家用機、刺繡、平、包、繃等常規工業機種方面,日本企業已成為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排頭兵,而在鎖、釘、套等特種及特殊功能縫紉機方面,日本企業已全面突破歐美企業技術藩籬,自成體系。反觀作為縫制機械“開山鼻祖”的歐美企業,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后,由于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幻,已逐漸邊緣化。雖然其在無油潤滑、低噪聲、針桿行程可調等方面的專利技術依然屬于世界領先,但在近幾年的專利申報企業里,除了被上工并購的杜克普公司偶有作為,其他企業已難覓蹤影。
我國縫機企業的專利則主要集中在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兩個領域。其中,在實用新型專利領域,國內企業占有率超過了90%,外觀設計專利國內企業占有率為80%左右。從近幾年專利申報狀況來看,這兩個比例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2008年行業申報的495項實用新型專利已全為國內企業,445項外觀設計專利中屬國內企業申報的為420項,占有率為94.4%。
在發明專利方面,國內企業與日本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在2000年–2008年所有授權的發明專利中,國內企業獲得不足30項,這其中還包含了一些非行業企業或人士發明的特種縫紉或刺繡方法專利,行業骨干企業發明專利的擁有量平均不足3項。筆者認為,導致行業專利如此局面的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與日本縫機業相比,國內縫機業底子薄弱,發展時間較短,科技研發能力不足;二是目前授權的發明專利里,充斥著大量日企無創新性專利。日本企業利用前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大量成熟技術,這些技術大都在日本國內已申請了專利,或者已經失效。由于中國實行知識產權制度比日本要晚,日企利用時間差和專利的地域特性,又將這些成熟技術申報為中國專利,這實際上也為國內縫機業的發展設置了大量的技術障礙;三是國內企業在對專利申請上自信心不足,急功近利。
眾所周知,發明專利需要在設計原理上有所創新,但大量已獲授權的日企發明專利文本顯示,這種原理創新并非遙不可及。以某日本公司一個關于縫紉機飛輪的發明專利舉例:該發明只是略微更改了縫紉機手動輪的結構,最大特點是是手動輪和輪轂間形成了一個槽,可避免線軸的縫線與手動輪或皮帶粘結。對于國內縫機企業而言,類似這樣的發明創新不少,但很遺憾的是企業往往由于對自身創新信心不足,或是圖申報周期短、見效快等原因將發明專利申報成實用新型專利,人為地使產品在創新等級上及技術保護范圍上打了折扣。
但可喜的是,最近幾年,國內縫機企業在發明專利申報方面已有明顯起色。2008年,國內縫制機械類的288項發明專利公告中,國內企業申報的專利已達101項,與2007年相比增長了23.3%,占當年發明專利總數的35%。可見,國內縫企已正視這些問題,加大了創新投入,轉變了專利申報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