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縫紉機行業技術創新
用戶對國產縫制機械產品的功能、品牌、檔次等方面的需求不斷提高,是縫機制造企業健康發展和持續創新的動力之源;用戶對縫機產品的反饋意見,是縫機制造企業的寶貴資源。對此,專家認為,在當前背景下,企業應調整產品定位,找準自己的市場位置,通過技術創新實現企業不斷發展。在行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亟待解決以下幾點:
1:額定轉速
縫制機械的額定轉速(r.p.m),直接決定著機器的縫制效率。其前提必須是速度適宜協調、結構安全可靠。因此,圍繞該課題就必須有先進合理的結構設計、正確的材料選用和相適應的機械加工及熱處理工藝做保證。
速化,實質上就是對各運動副零配件在尺寸精度、形狀位置公差、光潔度等方面的更高綜合要求。企圖以原先不變的加工手段和配件供應體系就想讓老產品輕易轉型,顯然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懶漢或忽悠作風。正確的方法,應該以工藝為突破口,優化和完善工藝程序、相關技術參數,踏踏實實地實行精益生產–––這是一項需要我們繼續牡蠣的系統工程。
2:機電一體化技術
20世紀80年代,中國縫制機械機電一體化工作開始起步,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這項工作一直進展緩慢。目前,實現針位、切線、拔線、倒回縫自動控制,還只是生根于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中國骨干縫企的部分機型產品生產中。
此外,需要廣泛推廣的激光或紅外線衣片自動定位、自動縫邊、薄厚料縫線張力自動調整、自動變速、自動變轉矩、自動補針跡、自動仿手工縫、人機會話自動編程、縫紉過程自動跟蹤等自動控制功能將會在今后中國縫制機械的新品開發中逐漸應用。在中國縫機人的不懈努力中,實現性能穩定、功能可靠、應用全面的綜合自動控制,無疑會加快中國縫機制造產業的升級轉型。
據筆者所知:目前國內比較成熟、有一定量產的自動縫機機型僅限于自動剪線普通平縫機、自動剪線直驅平縫機、電子曲折縫紉機、多頭電腦繡花機等機型。而技術基本成熟的自動剪線包縫機、自動剪線繃縫機、自動剪線花樣套結機、紅外線衣片自動定位開袋機、開筒機、縫制制單元等還遠沒有普及定型。即使是在行業龍頭企業中,此類產品的自動化普及率也尚不足20%。
與此相比,國外某知名縫企產品自動化普及率已高達到58.4%,且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它們的自動化縫機產品種類,除了平縫、包縫、繃縫、雙針、曲折、套結外,已延伸至平頭鎖眼機、圓頭鎖眼機、普通釘扣機、繞線釘扣機、仿手工線跡縫紉機、裝飾縫線跡縫紉機、花樣縫線跡縫紉機、大面積圖案接縫機、自動換梭等縫制機械。
3:清潔縫紉
清潔縫紉”對高檔縫制品加工極為重要,不僅要求線跡美觀、制成品挺括舒展,而且絕不能有潤滑油類污染。然而,隨著高速自動化技術在縫制機械上的應用,衍生出了在縫制品背面會生成“鳥巢狀線團”的弊端。
我們以自動高速平縫機為例,為防止針線脫落,一般情況下線頭預留余量往往較大;當多余的線頭針針積留、相互纏繞時“鳥巢狀線團”便會產生。此弊端,竟一度成為制約高速自動縫紉機健康發展的“世界性縫紉難題”。目前,擁有解決該弊端技術的縫企為數甚少,國外只有德國的凱爾曼、杜克普和日本的重機3家縫企。國內雖然也有一些縫企開展過這方面的研究,但目前為止這種技術在國內的研發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完善。
浙江新杰克縫紉機有限公司研發人員經過認真觀察、多方案改進比較后,已成功采用在夾線器與針桿過線環之間增加電磁制動機構、外配專門的控制系統,確保每次起針時針線預留長度保持最短(大約是普通電腦車預留線頭長度之半)而又不致脫線。此“縫紉機拉線器”技術創新(又稱“潔啟技術”或“少鳥巢技術”)已分別向世界各主要縫紉機生產國家和地區申報專利。
速度與潤滑是一對分拆不開的“伙伴”。隨著縫制機械運轉速度的不斷提升,縫機潤滑的方式、方法和要求也在相應改變。傳統的高速縫紉機一般都采用形式、結構各異的油泵強制供油。當潤滑油供大于求或機構密封失效時,縫制品被油漬污染曾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行業“老大難”。對此,杰克公司采用“固體潤滑劑”、高分子復合材料、內封閉無(微)油潤滑,對縫制機械的改造已產生積極效果,但目前為止額定轉速繼續提升仍然受限。以高速平縫機為例,最高縫速很難超過4000r.p.m(對應梭軸轉速8000r.p.m)。
4:伺服電機內置直驅柔性連接
伺服電機內置直驅柔性連接已在國產高速平縫機上得到廣泛應用,包縫、繃縫、特種縫制機械的傳動,也將會在行業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得到推廣。這種傳動技術基本成熟,國內配套能力基本齊全,具有傳動高效敏捷、節能,降低噪聲和振動的明顯效果。展望未來,磁懸浮技術、直線電機驅動技術等更先進的驅動技術也將在縫制機械生產中逐步推廣和應用。現代縫制機械,已不再是原來純機械式復雜結構,電子技術的應用將在提高自動化控制能力的同時,大幅度地將其復雜的機構簡化。如今的中國縫制機械行業需要更多具備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性技術人才和實踐經驗豐富的能工巧匠組成強有力的研發團隊,實現我國縫機業技術創新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