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鞋企又一次革自己的命
溫州人做皮鞋的歷史,最早可以推到南宋。不過,他們現在害怕,這個產業今后在溫州會成為歷史。
一個內外交困的時期,正降臨在這個占到溫州工業生產總值近四分之一的產業。來自當地鞋革行業協會的數據說,去年溫州皮鞋的成本繼續上漲了20%,而無休無止的反傾銷及國際貿易糾紛,又像一只大手在慢慢掐緊他們的喉嚨。
毫不夸張地說,這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產業。它曾遭遇過多次危機,幾乎每一次都可稱得上是“滅頂之災”。不過,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些溫州老板們的頑強,他們在危機中,往往扮演“自我革命”的角色,他們是自己的“白衣騎士”。
他們并沒有失去信心,還宣稱要讓行業產值保持8%左右的增速,規劃明年總產值達到900億元。
這個數字甚至接近了青海省去年的GDP總量,要知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賣的只是每雙不到200元甚至更低價的皮鞋。
現狀:
6000家鞋企只剩下2000家
“中國鞋都”是個不折不扣的候鳥城。
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者,在年末都潮水般地退去,在新的一年到來時,又像潮水一般涌向這里。
這里曾經遍布了近6000家鞋革企業,幾十萬名工人在這里晝夜不休地生產鞋子。初春是它最熱鬧的時候,開工的鞭炮和越來越多的新面孔,昭示著這里的繁榮。
不過現在,這里僅剩下2000余家企業。雖然也有新的企業成立,但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企業,成為了鞋都的“失蹤者”。
更要命的是,即使是存活的這2000多家企業,也都良莠不齊,其中有自己品牌和銷售網絡的只有10余家。
“目前,中國制鞋產業已進入洗牌階段,溫州制鞋行業同樣面臨挑戰。”溫州鞋革行業秘書長謝榕芳說。
縮影:
一家留不住工人的小工廠
一個尷尬的現實是,作為傳統產業的鞋革行業,正在因為當地各項條件的制約,面臨無法繼續在溫州生存的狀況。
陳剛的升海制鞋廠就是一個縮影。
早年陳剛是溫州另一家大型鞋企的銷售業務員。“在這個行業里做久之后,就很自然地想自己去發展了。”
在溫州人的性格中,普遍存在“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思想。這也是溫州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中小企業的一個原因。
陳剛曾經很得意自己的選擇。他在2002年時成立了升海制鞋廠,企業規模不大,注冊資金也只有150萬,接一些外貿訂單,加工女鞋。
在鞋都,像陳剛這樣的企業,當時少說也有2000家。不過那個時候,正是溫州鞋革行業的一個“黃金時期”。
“基本上能做到全年無休,訂單做不完。”陳剛回憶說。
這個時候,陳剛想到了擴大生產規模,可要命的是,根本沒有這個條件。“要地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是有錢也拿不到。”
另一個讓陳剛感到不安的是。他發現自己越來越留不住廠里的工人了,總是在生產旺季的時候,會有工人突然不見了。
有一天,他跑到別的企業里去打聽,才知道自己給“普工”開出每月1000塊的保底工資已經沒有了任何競爭力。
“我也想給工人多發點工資,可我的利潤只有這么點。”
就在陳剛還在想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金融危機來了。毫無懸念地,陳剛被迫停掉了自己的小工廠。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