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商機
2009年12月19日,中國服裝協會內衣專業委員會年會暨換屆大會在廣東佛山市大瀝鎮召開。大會同期舉辦了“中國內衣行業發展論壇”,行業領導、專家學者、業內精英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如何在危機中尋找商機。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蔣衡杰——抓住時機 從“大國”向“強國”邁進
由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性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影響到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直接影響到服裝的銷售額,作為一個出口大國,中國出口數量急劇下降。
從10月份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金融在下降,但是市場份額在上升。這表明,中國出口產品結構與歐美發達國家消費市場關聯度還是很高的,也就是他們不可能不從中國進口。
對于國內市場應該怎么開發很重要。根據中央的大政方針,要啟動內銷,刺激內需。我們前一階段時間在企業調研中與企業家座談,取得了一些共識。
這幾年,衣著類產品比例下降,主要是因為購房,而車、房都是大宗消費,動輒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裝類消費。但是,車、房的消費通常只是一次性的,而衣服則是日常消費品,價格也沒有車、房那么高,因此,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買車熱、買房熱以后,服裝類消費還是會增長的。
這樣分析一下,未來的三五年,很可能會迎來一個服裝消費高峰。而這兩年,就是為這個高峰做準備的時期。既要看到未來的發展,又要考慮當前的需要,把我們的品牌、通路、渠道都盡快建起來。
我們第一代企業家,成功者中,勇者比智者多,但是,今后,也就是我們服裝產業發展的“第二春”,這個比例也許要倒過來,智者比勇者更容易成功。
以前是“該出手時就出手”,以后,要改一個字,把“就”改成“再”,“該出手時再出手。”因為競爭的游戲規則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先到先得”了。
可以說,今后的5年、10年、15年,是我們中國服裝極好的發展機會。
未來的15年,通過我們12萬8千家企業,1000萬服裝大軍,從“大”向“強”推進。
“大”與“強”如何區別?怎么樣來表現強國?
我們這次調研,是為“十二五”發展規劃,用15年時間,圓中國服裝強國之夢。
這次調研中,我們了解到,青島紅領集團的做法值得推薦。它的計算機庫中有1700億個數據。各種特體的數據都有,年前40萬套西裝,20%是單量單裁。占全部利潤的58%。我們可以稱之為“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標桿”。
美特斯邦威,投資5.1億,建成6500平方米的全自動物流系統。每個商場銷售每一件衣服的銷售信息都可以及時地反饋到美邦總部。同時,在第一時間里,也讓它的加工商、面料商知道。
為什么能做到這一步?為什么敢做到這一步?做到這一步有什么好處?
要依靠科技進步的力量,從科技上,更要從思想上推進服裝產業的升級。
要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我們許多企業每年也大量引進人才,可是,許多老板過于強勢,或者說過于自以為是,致使有用的人才得不到發揮。用一個形象的比喻, “第一年是人才,第二年是蠢才,第三年是奴才。”——老板說什么是什么,成了一個高級工具。造成這種局面,責任在老板。
要借助國際級公司的力量,參與國際競爭。
杉杉2008年凈資產的28%賣給日本伊藤忠,為什么這么做?伊藤忠是世界500強,有125國家的銷售渠道,年銷售額是2000億美元,杉杉是國內500強,年銷售額不到200億人民幣,他要花10年時間,達到100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
今后的5年、10年,是我們從“大國”向“強國”邁進的最佳時機,誰抓住這次機會,誰就成為下一個時代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