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急需結構性調整 減少劣質GDP的增長
珠三角鞋企呈現結構性用工荒。一方面,在產業轉移及國家區域振興政策推動下,內陸制鞋業紛紛崛起,且用工待遇相當;另一方面,也與珠三角鞋業謀求轉型不無關系。 鞋企招工難現象體現了多數制鞋企業在用工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往往根據季節和訂單情況決定用工數量,在淡季就會將工人辭退,不但不利于企業穩定發展,而且從另一方面也是勞動資源的嚴重浪費,試想這種模式下的制造出來的產品質量能保證么?趕訂單,促產量,不可避免的導致很多劣質產品進入市場,企業效益上去了,但鞋子的質量投訴卻居高不下,如當前鬧的沸沸揚揚的豐田汽車召回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盲目的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造成了產品質量的下降,這種模式帶動GDP的增長是劣質的,也是惡性的。
珠三角鞋企產業轉型的同時也致使企業的用工需求向高技能人才轉移,普通勞動力資源的供給不能與之對應,進而出現結構性用工荒。“推薦一名女員工進鞋廠工作,獎勵300元”。珠三角某家為世界名牌運動鞋代工生產的鞋企因缺工3000人,近日不惜重金推出該項招工獎勵政策。
春節過后,用工荒在珠三角的東莞、深圳、廣州等地已普遍存在。最新調查顯示,目前東莞開工的制鞋企業99%以上都存在缺工的情況。雖然在這一現象的背后讓人們看到了經濟回暖的跡象,然而,用工荒致使不少珠三角鞋企不能正常運轉,眼巴巴地望著伸手就能拿到的訂單卻不敢接,這嚴重阻礙了企業在經濟回暖中穩健發展的步伐。
經濟回暖 勞動力未回流
受金融危機影響,大量農民工成為珠三角鞋企急于甩掉的包袱,因此,他們也就成為企業節約成本最直接的犧牲品,但經濟回暖的超預期增速,卻令不少珠三角鞋企著了慌。
2009年年未至今,珠三角出現了自去年8月以來的新一輪用工荒:經濟回暖了,不少鞋企紛紛接到大量訂單,可被辭退返鄉的工人卻找不回來了,甚至不少回家過春節的員工也沒有再返回。而工作機會的增多,也讓農民工變得“挑剔”,不輕易應聘,不少鞋企手拿多份訂單卻無法開工,有些企業還不得不忍痛推掉了一些送上門的訂單。
由于缺工嚴重,深圳一家鞋企負責人表示,目前企業已放寬了用人標準,45歲以內的農民工也能來工作。
“招工”如今是珠三角鞋企老板們不得不面對的最頭痛的一件事。
產業轉移加劇用工荒
“不可否認,經濟的超預期企穩回升,造成了珠三角鞋企用工荒,但還應看到,產業轉移及國家區域振興政策的推動,使內陸地區與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水平正在逐步縮小,重慶、江西、武漢等地制鞋業紛紛崛起,用工待遇也高于珠三角,這進一步加大了珠三角的勞動力缺口。”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在充分肯定區域振興規劃的大方向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如重復建設、缺乏全盤統籌等),建議政府部門在制定相關規劃時,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會副主任、交銀施羅德副總經理謝衛在其提交的政協議案中指出。
為了應對金融海嘯,并實現調結構、促民生的目的,繼去年國家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后,近一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12項區域經濟振興規劃,范圍涉及全國的大部分地區,且還有多個區域振興規劃尚在制定之中。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副司長陳宣慶2月1日透露,最近要研究制定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規劃、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和成渝經濟區的發展規劃。
為了應對全球經濟下滑,提升內需,增加我國經濟增長點,對全國各地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并有選擇性地與國家的發展規劃相匹配,出臺一些區域振興規劃是完全正確的。事實上,在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中,也曾有過類似的舉措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規劃的制定和頒布都是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而不是著眼于某個地方的局部利益。盡管各個文件之間存有一定的共性,但卻是在考慮到國家全盤布局的同時,充分體現每個地方的特殊需要,從而避免了所有的區域規劃地方化和全國規劃一刀切問題的出現,體現了各地的比較優勢。因此應當正視這些文件的作用,盡量減少劣質GDP的增長。
-
-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