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務局長川島朗:日本紡織服裝產業60年巨變
毫無疑問,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已成為現階段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的重要戰略目標。然而,如何完成這一跨越仍是現實命題。解析日本紡織服裝產業的六十年發展階段與轉型步伐,或許能給業界提供有益的借鑒,并從中發現機遇和挑戰。
近來,關于日本服裝設計大師山本耀司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引發了各界對于日本經濟走勢及紡織服裝產業未來發展的討論。部分觀點一致認為,日本這個亞洲老牌奢侈品市場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日本紡織服裝產業正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實際上,伴隨著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紡織服裝產業近十年一直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局面。不過,盡管由經濟低迷帶來的市場沖擊顯而易見,但也讓日本紡織服裝產業的變革時代提前到來。如今,致力于“日本創造”的全新產業面貌令世界矚目,其注解是專注于高品質的紡織材料及時裝創意。
危機影響下重塑產業競爭力的奧秘何在?日前,日本JFWJAPANCREATION相關負責人接受筆者采訪時對此作出解答。據介紹,JFW的全稱是日本時裝周促進機構,全球知名的東京時裝周由其主辦,JAPANCREATION則是該機構主辦的日本創造紡織品博覽會,旨在推廣高技術、高時尚的日本紡織品。
60年產業巨變
“在日本,紡織時裝產業開始起步發展已經經歷了約半個世紀。”日本JFWJAPANCREATION事務局長川島朗回憶說。
二戰以后,紡織業被視為和平型產業,作為引領日本復興的重要一環備受政府重視,最先開始走上復興之路。上世紀50年代纖維產業迎來了首次大豐收,紡織生產行業的生產力在這一期間急劇進步。那是上游引導業界的時代,日本自此建構紡織、化纖的生產基礎。
隨后的上世紀70年代,由于主要輸出地美國對紡織品實施進口管制,日本紡織產業面臨困難時期。而另一方面,服裝企業以極具生命力的姿態開始漸露頭角。高田賢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等設計師開始活躍于時裝界。1975年,第一屆東京時裝周成功舉辦。至此,在世界時裝界,日本穩占一席之地,獲得時尚發布權。上世紀80年代,日本迎來真正的“服裝時代”,步入高速發展期。
然而,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產能的提高,日本國內市場逐漸趨于飽和。特別是泡沫經濟崩潰之后,產業規模不斷萎縮,紡織企業縮減生產設備,加快了生產業務向中國等海外轉移的速度。同時,周邊國家紡織業的迅速崛起,使得日本紡織業在價格、質量上的優勢消失殆盡,其中中國紡織產品對日本市場的影響最為明顯。據統計,日本在2003年度進口服裝總量為32億5000萬件,其中原產于中國的產品接近30億件,所占比例高達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