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變遷”啟示錄
英德老工業區――
縱觀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工業發展史,隨著經濟發展格局的變化,其傳統工業普遍經歷了一個由興到衰而后再度復興的過程
英國曼徹斯特的多元化發展
曼徹斯特,英國中部重鎮,工業革命誕生地。過去,由于制造業是主要經濟支柱,人們曾用 “蒸汽加汗水”形容曼徹斯特,如今它則成功轉型,成為多元化發展城市。
19世紀,曼徹斯特成為英國重要的棉毛紡織和紡織機械制造業中心。隨著工業化發展,曼城逐步發展成多種工業相結合的重要工業城市,其中紡織、機床、通用機械、電機、食品加工、化工尤為突出。二戰期間,這里又成為英國的重要軍事工業中心之一。工業的迅速和高度發展給曼徹斯特帶來不少 “副產品”,其中包括嚴重的環境污染。
然而在今天,人們漫步在曼徹斯特街頭,看到的不再是老工業城市的灰暗和陳舊,而是新型城市的亮麗和活力。在曼城,人們可以看到不少老城市遺跡,包括刻意保留下來的具有19世紀風格、外表簡潔略顯陳舊的 “科學與工業博物館”,但更多是現代化街道、高層建筑、會議中心和體育場館。曼城已成功從以制造業為經濟主體的老工業城市轉型為多元化產業發展的新型城市。
曼徹斯特的經濟結構轉型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不久。當時,制造業就業機會減少,服務業順勢崛起。而曼城政府和企業也順應這種城市發展和轉型的趨勢,及時引導經濟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上世紀60年代初,制造業在曼城經濟中所占比例仍高達70%左右,但到90年代初,這一比例就急劇降至20%上下。服務業就業人口在總就業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為84%,而制造業就業人口占比則急劇降至11%。近十幾年來,曼徹斯特經濟多元化轉型仍在加速。其中,金融、教育、旅游等行業的就業人數增長尤其迅猛。
曼徹斯特在創意產業和文化產業方面發展迅速。現在,曼徹斯特已成為英國中部和西北地區的創意產業集散地,擁有多個高等教育、文化和媒體創作機構和體育品牌。
以體育為例,2002年曼徹斯特成功舉辦英聯邦運動會,使體育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從而為此后一系列重要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奠定了基礎,使曼城獲得世界“最佳體育城市”等多個榮譽稱號,也使其體育旅游和觀賽收入大幅增加。比如2007至2008年度,到曼城短期旅游的人數急劇增至654.6萬人次,帶來9.52億英鎊收入。
德國魯爾區的悠然轉身
德國魯爾區,曾經是煤鋼基地和重工業搖籃,在很多人印象中煙囪林立、灰塵漫天。但那已成為永遠的過去。今天的魯爾區是“歐洲文化首都”、德國時尚中心,“灰姑娘”悠然轉身,已然變成“白雪公主”。2010年,魯爾區將以歐盟授予的“歐洲文化首都”稱號被世人記住。這個擁有53個城市、530萬居民的歐洲最大城市群,將在整整一年時間里奉獻上千場文化活動,預計將吸引來自全球的500萬觀眾。
自上世紀60年代起,魯爾區用了50年時間,從一個沒落工業區轉變成為現代化文化都市群。科隆、波恩、杜塞爾多夫、埃森、杜伊斯堡、多特蒙德,這些魯爾區響當當的名字,50年后都以嶄新的面目示人。
如今杜塞爾多夫已成為可與巴黎、米蘭、倫敦媲美的歐洲第四大時尚中心。這里每年春秋季舉行的時裝展、美容展美輪美奐,市中心的國王大道當之無愧是頂級服裝品牌的購物天堂。萊茵河畔設計奇特的十幾棟建筑里,更是聚集了上千家服裝設計和廣告策劃公司,它們正是這個新興時尚中心的制造者。
如今在魯爾區,一條“工業文化游覽路線”更讓人領略到了工業遺跡巨大的“剩余價值”。波鴻市昔日的鋼鐵廠被改造成世紀劇院。奧伯豪森市的天然氣儲備廠內,一個高近120米、直徑近70米的巨型天然氣儲存庫被就地改造成展覽館,展品從科技、體育到現代藝術,五花八門,每年吸引觀眾10萬以上。
魯爾區直到1962年才建起第一所大學――波鴻魯爾大學,但此后高校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里成為歐洲大學最密集的經濟區。特別是各大學與企業聯手成立“技術轉化中心”,孕育著一家家新興企業,一個個新興產品。如今魯爾區擁有200座博物館、120家劇院、100個音樂廳和250個文化節等,“歐洲文化首都”并非虛名。
上世紀90年代后,工業區位競爭成為政府規劃的主導思想,魯爾區內不同城市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優勢,重點發展各自的優勢行業。到如今,區內已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比如多特蒙德依托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大力發展軟件業,杜伊斯堡發揮港口優勢打造貿易中心,埃森市則憑借廣闊森林和湖泊成為休閑和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