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向左向右:中國元素變“中國智造”
“中國風”以及“中國元素”從來不是服裝界中的新鮮話題,但談論之聲卻又始終不絕于耳。因為,它關乎文化——猶如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秘制”味道。當下,設計師、品牌甚至加工制造層面的產業人,都開始想方設法拿到一劑可以妥帖使用的方子,試圖將“中國味道”變成一種相對強大的號召力,刷新出服裝史上另一個階段的里程碑。
中國服裝走到今天,一些“領頭雁”式的人物都在思考同樣一個問題,中國服裝的明天會是怎樣的?緊跟國際路線是最好的選擇嗎?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我們立足世界到底憑什么?
在這個問題尚不明朗之時,記者選擇用“中國智造”作為解答這個問題的一個“虛擬方向”——以具有強烈中國特色和民族元素的服裝為主打產品,做具有深厚中國文化內涵的本土品牌。
與“中國創造”的提法不同,之所以稱為“智造”,是需要設計師和產業人動更多的腦筋,將祖先留下的智慧凝結化解、打散再糅入到產品和品牌當中,使中國的服裝有一個整體的“民族風格”。對于西方時尚仍占主導方向的今天,這究竟能不能成為產業未來的方向和本土品牌的出路,我們還不能輕易得出結論,但對這一問題探討本身,表達出的是一種迫切求解的心情。
“中國氣場”業已形成?
右方觀點:對于大多數消費者來說,西方時尚還是主流
大量運用中國元素對于一個受眾較窄的設計師品牌來講或許可行;但對于一個要面向大眾市場的品牌來講是不是會有風險?這種中國元素的東西是否能足夠支撐起其未來一個又一個新品發布季?
對于這個問題,杰克沃克(上海)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長橋有著相同的疑問:“國人穿自己本土品牌的衣服不是那么自信,大部分消費者沒有這種自信。在經濟發達地區,一些人以穿著國際大牌標識的服裝為榮。因為他認為,這表現了他的富有、成功和品位,他感到自信。”
這是個不可回避的現狀。從目前滿街的真假“大牌Logo”這一現象來看:一方面是盲目跟風崇洋;另一方面是審美素質的缺失。
有一位做訂制設計師的朋友曾不無遺憾地表示,盡管她所在訂制店的牌子是北京響當當的,也有一個專業的設計、制作團隊;但仍不乏很多“高端客戶”不享受訂制的專屬設計服務,而是拿著國際一線大牌的圖片或者實物來“高仿”。
這對于設計師的工作來說可能變“輕松了”,“但的確挺讓人心寒!”這個感性的設計師如此描述。
高端客戶尚如此,對于那些新一代年輕上班族來說,不殷實的荷包更是無法支撐他們的時尚口味;但這一代人又恰恰受過良好的教育,成長于時尚資訊發達的網絡時代,對國際流行元素很可能了如指掌,他們要找“李孝利穿版”、要搜索強尼·德普系的圍巾……如果讓他們愛上本土品牌,除非像西方明星穿了“飛躍鞋”,要不,還真是難上加難。
左方觀點: 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去表現
之所以在我國服裝業剛剛興起之時,大眾認為西裝、領帶、牛仔褲、迷你裙是“時髦洋氣”,究其原因,在內心,國人沒有那份自信。那時的中國元素還只能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在外國人的眼里乃至國人自己看來,都僅僅可以被承認“獨特”,卻沒有真正心理上的認同,自然不會成為大眾消費的“家常衣”。
如果說在國家尚無雄厚產業基礎,甚至綜合國力還不被世界所看重之時,反復強調“民族元素”,可能多少顯得有些一廂情愿。那么,如今的中國早已經有了這份引以為豪的自信,隨著經濟崛起、神七成功上天、北京奧運舉辦、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在即等,中國風的氣氛早已經日益熱烈起來。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這不單單只是一句流行歌曲的唱詞,而是時代風貌的真實寫照。音樂上人人耳熟能詳的《東風破》、《青花瓷》、《菊花臺》等唱詞中無一不流露祖先的智慧;公益廣告、宣傳短片、音樂MV的鏡頭中大量的水墨動畫在熒屏之上流動;全球熱映的電影大片越來越多的中國場景等元素……當然,T臺上除了早就有過的中國元素之外,也越來越多的出現了中國超模、中國設計師等中國面孔。
在這樣一個時代,這個連潮流尖端的舞臺上處處都有“中國印記”的時代,我們的服裝品牌和讓我們一度驕傲的“中國制造”難道不應該拿出加倍的自信來做一些突破,讓我們的產業再增添一些閃耀本土文化的“智造”光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