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難能否倒逼服裝業“中國制造”升級
有著外貿行業“新春第一展”之稱的第20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華交會”)正在此間舉行。“招工難”成為不少參會企業共同的煩惱。
專題:聚焦紡織服裝行業“用工荒招工難”
一邊是外來勞動力新增供給的減少,一邊是產品利潤空間的萎縮,一些企業面對招工難顯得“愛莫能助”。“招工難”能否倒逼“中國制造”升級,如何使企業擺脫這般尷尬境地?
“招工難”困擾外向型企業
市場風云難測。很多外向型企業沒想到,一年前,還在為訂單不足而犯愁;一年后,訂單無憂,“誰來完成訂單”卻讓人頭疼。
“現在最緊迫的是,企業訂單比去年增長了10%左右,但卻找不到工人”,參加“華交會”的金紡貿易公司相關負責人杜松寶表示,“我們廠的工人多從江西、安徽等內陸省份招募,目前員工的返廠率僅50%左右,企業不得已只好去車站拉人。”
本屆“華交會”設立了服裝、家用紡織、裝飾禮品、日用消費品四個專業展區,參展企業3300多家,其中95%來自國內,清一色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外部市場回暖之際,“招工難”卻暴露出來。
同樣的煩惱困擾著“華交會”會場外更多制造業企業。上海閔行區的高新技術企業東富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凍干設備制造的龍頭企業。公司人力資源經理吳懷東說,去年下半年以來,公司接到的中高端產品訂單增長30%左右,但是目前在裝配技工方面卻有150多人的缺口。春節以來,通過種種渠道,也只招聘到18人。一些回家過年的務工者,“一去不復返”。
主營運動休閑服飾的福建健健集團商貿處經理周軍平深知企業員工“返廠率低”的根本原因:目前在沿海務工的待遇和內陸比,已無特別吸引力;現在沿海地區紡織企業普通工人的薪酬水平在1800元/月至2300元/月,而部分內地工廠也能開到1500元/月,工人生活成本更低,還可以就近照顧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