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出口大國之隱痛
毋庸置疑,中國的紡織服裝業長期以來扮演著“污染大戶”的角色。一件衣服從誕生到廢棄,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并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碳關稅”是指對高能耗產品的進口,如鋁、鋼鐵、水泥和一些化工產品,征收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實質就是披著漂亮外衣的保護主義而已。“碳關稅”一旦實施,將大大提高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出口成本,行業應引起高度重視。
貿易壁壘“新面具”
2009年6月底,美國眾議院通過的一項征收進口產品“邊界調節稅”法案,實質就是從2020年起開始實施“碳關稅”。很顯然,發達國家的這些碳關稅舉措是變相的貿易保護舉措,打著環境保護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行貿易保護之實。碳關稅一旦被發達國家普遍采用,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在二氧化碳減排方面將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產品出口將會遭受更加苛刻的“綠色壁壘”。
我國紡織服裝行業起步較晚,科技含量不高,素以高污染、高耗能為世界所知。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可能將面臨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這是極不利于行業發展的。如果每個企業都熟視無睹,壓力會越來越大,最后受害的將是所有業內企業。國內的服裝行業應該警鐘長鳴,引起高度重視,及早做好準備,否則未來激增的出口成本就會如洪水猛獸般侵蝕企業。
中國是服裝大國,碳的排放量是驚人的。我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把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較大碳排放權的國家之一,但是各有關方面和相關企業卻還并不熟悉該如何進入像歐美那樣的國際碳交易市場,這將不利于爭取碳交易市場的競爭優勢。
對行業的影響沖擊
中國的紡織服裝業大多是以化學工業為主支撐的,化學纖維、化學染料一直占據重要地位,不少產品的低價格也是靠損害環境換來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紡織行業全過程能耗大致為4.84噸標煤/噸纖維。其中,服裝行業能耗為1.05噸標煤/噸服裝,織造行業能耗為0.95噸標煤/噸纖維左右,印染行業能耗大體在2.5―3.2噸標煤/噸纖維之間,平均為2.84噸標煤/噸纖維,印染行業約占全行業能源的58.7%,成為紡織業節能改革的重點。生產環節的減排,這是紡織服裝企業能做的,也是近年來一直在做的,更是必須做好的事情。此外,作為中國的傳統優勢行業,紡織業在國際競爭上的優勢依然存在,如低價的勞動成本、嫻熟的技工等,一旦實現碳關稅,中國產品的成本勢必會增加,將面臨嚴峻的挑戰。“碳關稅”給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
同時,在過去的十年,世界纖維產量增長了2204萬噸,其中中國增長了1277萬噸,占58%。由于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廉價密集以及工業發展階段的要求,全球紡織業已經或正在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轉移,這也促使中國纖維加工量保持著快速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8年我國全行業服裝產量為406億件,按照這一數字計算總碳排放量,結果無疑將是驚人的。
-
- 確定